意见反馈

心灵的幽径只有诗歌能抵达

诗讯

2021-06-24 11:06:12

  福建省著名诗人、鲁迅文学奖得主汤养宗18日在八闽书院“名家大讲堂”开讲。他呼吁向一切优秀的诗人和诗歌致敬,向深刻的情怀与到位的呈现致敬,向精湛演绎生命感悟的写作精神致敬——


  汤养宗

  作为省文联指导、福建省文学院主办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系列公益文化活动之一,汤养宗讲座的主题叫“大道如约,诗歌见证了你我的归去来”。

  在他看来,诗人和诗歌是人类精神上的共享单车,因为“许多地方大车去不了,诗歌适合心灵的幽径”。这种另辟蹊径的解读,使他的演讲成为当晚三坊七巷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

 诗歌给了自己一事无成的欢乐

  “我始终是一个位于小县城的诗人。”这是霞浦人汤养宗给自己的定位。

  “位置感给了我认识世界的方式,我习惯仰着头用感恩的目光看待事物。”他对自己有着清醒的认识,哪怕他已经拿到鲁迅文学奖、丁玲文学奖诗歌成就奖、储吉旺文学奖、人民文学奖、中国年度最佳诗歌奖、诗刊年度诗歌奖、新时代诗论奖等不少诗歌大奖。

  诗人是什么样的人?这样的问题,不时有人问起。汤养宗也在思考。

  如他所言,“‘诗歌给了我一事无成的欢乐。’这欢乐来自对语言的演绎,来自它把我带到远方的情怀,它貌似大而无当或者空而无当,却可以作用于人的一生”。

  在中国,诗歌的地位究竟有多高?

  孔子云“不学诗,无以言”,人们可能不记得历史上都有哪些皇帝、谁中了状元,但屈原、李白、杜甫、苏东坡这样的大诗人却妇孺皆知。

  “只有诗歌可以被列于与经书同等的地位。”汤养宗一语中的。

  在他看来,诗歌与人的关系甚是微妙,在许多方面,便是由此岸通向彼岸的关系,让人的灵魂处在被开启的提示中。

  我们为什么需要诗歌?他比喻说,每个人活着都需要栖息于两座房子,一座用于栖居肉身,一座用于栖居精神。而对有的人来说,房子或许需要三层,第一层住着肉身,第二层住着精神,第三层住着灵魂。

  优秀诗歌总是神授般直抵人心

  网上有人提倡,睡前最好能读一首诗,汤养宗甚是欣慰。他以自己创作的《有的地方,只有诗歌能去》为例,诠释诗歌的无用之用。

  饥馁时,诗歌替代不了一片面包,但它给予心灵的靠山,使人在灾难面前找到慰藉、在痛苦中心灵受到启迪。

  “优秀诗歌总是神授般直抵人心,犹如闪电一下子照亮人们的心灵。它比其他艺术形式更直接、更凝练、更隽永地启迪心智,让人们读过之后一生铭记,并左右着世界观和审美。”汤养宗深有感触地说,诗歌管着心灵生活,当精神家园在现实中被瓦解,人们会为维护它而奋起抗争。

  好的诗歌一直是全人类心灵共同的精神符号。它穿越国界、民族、宗教,引发人类共同的情感,触及并支撑着我们的审美。

  比如,每每读到杜甫《登高》,抑或李清照《夏日绝句》,汤养宗总会被深深感动,“人生太苦涩,许多诗篇以恰如其分的描写准确切中了内心,成为我们心灵的知音”。

  李叔同的《送别》,情境孤清充满寒意,却经久不衰地勾起人们对人生缘聚缘散与生死离别的吟唱。同样,汤养宗的《光阴谣》,也写出了对人生的一种参悟。

  “人生最大的淡定是看破生命的无常而依然能热爱生活。有些题材的底色永远是孤冷的,但我们必须从容地去认识,比如时间、离别、病痛等。”汤养宗说。

  美好的心灵需要一位持久的保姆

  还有人说,“诗歌是人间的药”。汤养宗深表赞同。

  “什么都可以快,但人类美好的心灵需要一位持久的保姆。”他提出,人的心灵及其情感成长得最慢,那些关怀心灵的文字正是人生中需要不断加以浸淫与强化的。无论这种文字来自哪个朝代、哪个国家,它们对一个人都具有同样的“药效”。

  他认为,只要我们仍然关心并追问悲欢离合,就依然会在无数优秀的诗里找到共鸣点。人们对美的认知会在字里行间沉浸下来。

  “比如,当读到汉代宫廷乐师李延年这首《北方有佳人》,我们似乎会一下子忘掉人世的纷争而只专注傲然出场的美。”汤养宗参考德国剧评家莱辛在《汉堡剧评》及《拉奥孔》中的论述,将这种写法称作是“以美的效果来写”。

  “大有大的壮怀激烈,小有小的风花雪月。古往今来的诗篇中,每种情怀早有人已为之量身定做。”汤养宗感叹道,生活中既需要宏大的叙述来提振精气神,也需要小桥流水式的小调滋养。

  不论是否读诗,现在人们大都听过这样一句话——“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意与远方。”服从自然法则,在伟大的自然规律中认同个体的命运,并看守好自己的心灵活动,这是诗歌一直提倡的原则。

  诗歌让人找回精神的故乡。正如陈子昂在《登幽州台歌》所写:“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汤养宗称赞这首诗作是“不作之作”,“这千古一叹,在气象与气质上具有一种天地之间舍我其谁的气概”。在创作《向两个伟大的时间致敬》时,他提出一个命题——诗歌如何引领人们面对时空。

  他的答案是:大道如约,诗歌见证了你我的归去来。

  作者:树红霞,来源:福建日报

  (编辑:夏木)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相关推荐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