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瑶族山寨
言式验
李文明 2023-01-28 09:38:09
探访瑶族山寨
到百色凌云出差,项目在大山深处。这里的村镇都建在峡谷之中,但山上也有民居。我从山脚的公路经过,看见半山腰有一个大一点的山寨,一直想去探访。
利用一个早上时间,我向那个山寨进发。通往山寨的盘山公路不宽,有车辆通行,还有专门开着小三轮车接送人的。见到最多的是骑摩托送孩子上学的。山路的坡有点大,快走不远就感觉有些累,我一边观景拍照,一边放慢了脚步。
临近山寨时,有几处步行台阶直通山寨,我用了不到半个小时到达。从山脚看,以为都是三、四层楼房。其实房子是在山腰一层层建起来的,一部分是平房,一部分是楼房。有的房子在陡坡处,需要筑很高的房基。整个山寨在这个半山处分四层居住,房子紧挨着,但都挤出不大的空间养鸡、养猪,甚至还有养鸭的,养在用石头垒成的圈里。
到达山寨时大约七点二十左右。偶尔的鸡叫声,让我愰若梦中,想到李白“空中闻天鸡”的诗句,只是这山还不到天姥山的险峻。等到进入一层层住户的门前,很多户门都关着,应该是早早地出门了。也有老人在收拾屋子的,但没有人问起我这个不速之客。
房子是我江汉平原老家的布局,大多是一间客厅带一边厢房卧室,个别也有客厅带两边卧室的布局。在客厅或卧室的边上,或宽敞一点的门前还建有小厨房,小卫生间。除了少数几户人家,二层房子的外墙都没有抹灰,还是砖砌底色。从开着的户门往里看,室内的墙体也是砖的底色,电线、插座零乱地明露着。但开着的小卫生间里镶着陶瓷蹲便器、地砖。还有的摆放着洗衣机。
在唯一一处挑台亭子里,放着几台摩托车,有一位戴着平顶蓝布帽的老者坐在里边。他看着我从房子前走出来,我上前主动与他搭话。
我说我是特地来这里看看的,算作一种自我介绍,消除陌生感。他头发很久没理了,胡子也没有刮,脸上布满皱纹,显得干瘦,但年龄应该不算大。
我问:您多大岁数了?
他告诉我:63岁。
我用手势确认了一下。又问:您在这里住了多少年?
他两个食指垂直交叉,告诉我十年了。
其实他说的普通话我能听懂。我很惊讶地问:那十年前您住在哪里?
他指了指山顶,告诉我住在山顶上。
我跟着望了望山顶,问他:怎么什么也看不见?
他说:早就拆没了。
我问:这么多户都住山顶上?
他说:在山顶上住得很分散。
我问:是国家花钱给你们盖的房子?
他说:国家给每户补贴了2万块钱,加上自己花钱盖起来的。
我问:为什么不搬到山下的镇上住?
他说:没那么多钱。在山上住习惯了。
我问:你们在山上没有地,靠什么挣钱?
他说:到山下打工挣钱。
我问:这公路是什么时候修起来的?
他说:是1970年前后毛主席修的。
我问:怎么那么早就修了?
他说:当时在山里开水晶石矿修的,现在没有水晶了。
我问:这里一共有多少户?
他说:有48户。
我问:你们都有亲戚关系吗?
他没听懂,也可能不太好回答。
我其实是想问,他们过去住在山顶上,就这么多户,婚姻问题是怎么解决的?但这问题太复杂,显然不好直问。
我就又问:您贵姓?
他说:姓lao。
我问:哪个lao?是什么民族?
他说:劳动的劳,瑶族。
我问:你们这里都一个姓?都是瑶族?
他说:都是瑶族,只有瑶族人才住山顶。这里一共有三个姓,姓劳、姓罗、姓韦。
我又重复做了确认。
我正和他聊着,有两位中老年妇女到亭子里。一位边梳头,边包毛巾头布;一位坐下来休息。又有一位年轻女子带着两个娃娃到亭子里来坐。
她们和他说话时,我完全听不懂。我跟他说,我再往上一层看看,以作道别。
看完最高一层住户,我往山顶看,近处有一条原石小路。我想往上再爬爬,但不远就没了。
看了看时间,已经7:40了,我开始下山。
下山时走了几处有台阶的近道,走下坡路时很自然地带着小跑,只用了一刻钟就到了山脚。我想,如果山里人背着山货上下山,也许最多一个小时左右。但没有公路时,那就说不准了。现在有车,当然方便多了。
其实,我还想问,为什么只有瑶族人住山顶?他们住在山里,儿女们的婚姻问题是怎么解决?改革开放前不能打工,靠什么维持生计?屋子里面为什么不刷白?
这正好给我下次再去探访留出动机……
我决定再次探访这个山寨,于早上六点之前出发,6点10分就到了山脚下。
这时的天蒙蒙亮,山道上没有路灯。月亮已下山,满天星斗伴着虫虫叫声,让山道更显得异常的宁静。四周的山体黑魆魆的,没有一丝风。我想等上山了,找找伸手摘星的感觉,不觉加快了脚步。
走了近十分钟,迎面有一辆摩托车下山,听见了山上传来的鸡叫声。在道路的拐角处,能望见山寨了,只亮着星点灯光,这时又有两辆摩托下山。
天开始亮些了,只剩下不多的星星远远地闪烁,也许知道我有摘星星的想法,星星提前蹓走了……
由于时间还早,怕打扰到山寨。我没有走台阶近道,一直沿大道前行。越来越多的鸡叫声打破了大山的宁静,让这半山处突然充溢着浓浓的生活气息。
车道一直通到山寨的最高处,还在向山上延伸。想到了那位劳姓老人的介绍,这条路会不会通向原来的水晶矿?
刚6点半,我索性加快了速度前行。这时有一辆面包车上山,并有摩托车下行,山上应该还有住户!
走了十分钟左右,果然发现了两排房子。这里是一个平坦的山洼处,有一个篮球场,有三层楼房,入口处的平房写着妇女活动室。这应该是一个类似村委会的地方。由于没有见到人,我无法核实。
从这里往山上看,公路一直绕到了山顶,能隐约看见公路的护栏,但看不到房子。由于路太高太远,时间也不早了,我不准备再上山,决定回到山腰的那个山寨解决自己上次的疑问。
走回山寨,时间刚过七点。山寨里的人在忙着骑摩托送孩子上学。亭子里没有人,我在亭子边上碰到一位中年男子,彼此打了个招呼。我说我是特地来这里看看的,问他贵姓?
他告诉我姓韦。说这里的人大多姓韦,只有四户姓劳,两三户姓罗。
我看他很健谈,想请他到亭子里和我聊聊。
他说对不起,我要送孩子上学。
看他往上一层去了。我随后也往上一层,看见他推出摩托车。他说下面地方不够,只能把摩托车放在这里。
这一层住户的房子比较精致,两层楼的外墙都有抹灰刷白,户门和窗户都带工艺装饰。但都关着门。
我又往下一层,发现房子的一层与二层都不一致。一层是白墙,二层是砖砌清水墙,而且其他层房子都是如此。
这时。我看见一位男子蹲在门前切菜,我走上前和他友好地打了个招呼。
他一边切菜一边告诉我,他姓劳,切的青菜叶是喂鸡的。我看见边上就是几只圈在铁丝笼里的鸡。
他待人很友好,见我不只是路过,站起身来搬过一只小椅子让我坐。我谢谢他,但没有坐,他停下来站着陪我聊天。
他四十二岁,看上去比实际年龄小,个子不高,黝黑壮实。他告诉我平常在外打工,砌石头,一年能挣三万左右,家里有四个孩子,三个女儿,一个儿子。三个大的已经下山上学了,最小的刚出生不久。孩子每天至少一百元的开支,负担很重。
我问这里的人家一般有几个孩子,他说现在一般三个,多了养不起。
我说你最小的孩子应该是儿子吧,他说是,怎么也得有个儿子呀。
我问他爱人姓什么?他说姓罗。
我问:是你们这个村的吗?
他说:不是,是山那边村的。
我问:怎么认识的?
他说:在镇上逛街认识的。
这时,我看见上次和我聊天的劳姓老人出门。原来就住在隔壁。看见我,很熟络地打了个招呼,也过来聊天,连同他老伴也过来了。
我问他老伴贵姓,他告诉我姓韦。
我问:你们过去在山上是怎么认识的?离得远吗?
他老伴感觉有些不好意思走到一边去了。
他指着老伴说:她是山后边的,离得有点远,是通过媒人认识的。那个时候都是通过媒人牵线。
我问那条山路一直能到山顶,上面还住着人吗?
他们共同回答:山后面住着很多人。
我说你们这房子外面抹灰刷白挺好的,为什么里面不刷白?
年轻的那位告诉我:这房子的一层是国家花钱给建的,二层是国家征收山地后,补偿一万多块自己加建的。屋子里抹灰刷白至少要一两万,没有钱了。这里的人家基本都这样。
我说你们原来在山顶住的什么房子?
他说是木头小房子,早没了。
我说为什么不搬到山下镇上住?
他说镇上给的楼房太小了,不够住。如果搬过去,还要把现在的房子拆掉,我们当然不愿意,住在山顶上的人都是这么想的。在山上还可以养鸡、养猪,种点菜。到山下挤着住,没有经济来源。
我进到他屋里看了看,发现所有内墙全是砖砌原色。但楼梯扶手是不锈钢管,客厅有一个壁挂电视,大约十多吋。他指着三个房门告诉我,一层就这几间房不够住,不盖加二层不行。
我出门继续和他们聊天。我问劳姓老人有几个孩子?
他说有三个孩子,两个女儿,一个儿子。两个女儿嫁到山那边去了,儿子出去打工了。儿子有两个娃,跟我们住在一起。
我望了望一座座环绕的山峰,顺着他指着的山那边,感觉满山里都住着人。
我说你岁数大了不能出去打工,老了就得孩子们养。
我问年轻的那位,你有几个弟兄姊妹?他说三个弟兄。一个出门打工,一个在家,我是老大。他指了指楼下的一间平房,我小弟弟住那间房,和我母亲一起住,父亲早没了。
我问这里住了多少户,有多少人?他说48户,有三百多人。
我说像你们这样生娃,就这么大点地方,娃娃们长大了,哪来住的地方?
他说现在管不了那么多,总会有办法的,实在不行再上山。
我说娃娃们读书考上大学,可能不回来了。你们这里有考上大学的吗?
他们告诉我,一个都没有。
想一想他们下山才十年,孩子们住在山上时,上下学不方便。现在条件好了,也许再过几年就会出大学生的。
我看时间不早了,就和他们道别。临走时,我对那位老人说你太瘦了,但老了瘦点好,有钱难买老来瘦。
他老伴说他生过病才这么瘦的,这是她唯一说的一句话。
我说那你好好保重。和那位又蹲下切青菜叶的年轻男子挥了挥了手,说了声谢谢,算作告别。
七点四十五了,我开始下山。几乎是一路小跑,到山下才用了十分钟。今天的收获很大,下山时也显得轻松。看了看步子,一上一下一万一千步。
——后记:
在广西,以壮族为主。由于山区地少,古代只能靠武力解决。就出了现在的居住状况:壮族住山下,汉族住半山,瑶族住山顶。
改革开放前,不能出门打工。山民们只能靠种山地,卖山货维持生活。
关键词: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