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丁正耕先生创作的多维价值与局囿
系统 2025-06-27 10:11:12
肖大齐,合江县人;中国楹联学会理事,四川省文艺促进会、楹联学会、生态文明促进会常务理事, 四川省作家协会、 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泸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名誉主席,作家协会、社科联常务理事,楹联学会党支部书记;建筑工程高级工程师,高级职业经理人,四川省科技技术技能人才。
赤水河头,笔墨丈量山河脉
长江韵里,思想照亮时代心
——评丁正耕先生创作的多维价值与局囿
肖大齐/文
长江与赤水河交汇处的四川合江,一座承载千年酱油文明(先市酱油同仁号系丁正耕外祖父孙炳斋与毛炳青创建于上世纪20年代)的先市古镇和平街 101号,诞生了一位用双脚丈量中国文化肌理、以笔墨书写时代精神的艺术劳动者——丁正耕。这位从侦察兵到艺术批评家的跨界文人,以文学创作筑基,以艺术批评立骨,以策展实践开疆,在诗性与理性的交织中,构建起属于自己的文化坐标系。他用三十余年的笔耕与行走,书写了一部关于文化自觉、艺术创新与社会关怀的史诗。他的创作涵盖诗歌、评论、艺术理论、音乐戏剧、绘画等多个领域,更以《中国当代艺术》系列文献的编纂和“行走中国”的实践,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国际的文化桥梁。其人生轨迹与创作实践不仅丰富了个人艺术生命,更是影响了中国当代艺术的生态与走向。他的艺术生命,恰似赤水河奔涌的浪涛,既有西南山地的雄浑苍凉,又具长江文明的浩荡气象。然而,任何一位文化巨匠的创作必然存在局限性,丁正耕的实践亦不例外。
作者与丁正耕先生还在合江菜坝学校任教时就认识,因为都是“吃错药”而喜欢“爬格子”,一直在关注他、一直在阅读他的作品。将从其文学创作、艺术评论、公益策划等维度谈谈个人见解,并尝试指出其创作中的“不足与反思空间”。
文学创作:从乡土根系到精神高原的攀登
丁正耕的文学创作始于对乡土的深情凝望。他1963年生于合江先市古镇,这片土地孕育了他最初的诗意想象。1980年代发表于《诗刊》的《关于诗(艺术)》,首次系统阐述其“神性诗学”理论,主张艺术应“在世俗中寻找超越人性的光芒”。诗集《黄孩子》中“孩儿啊,持久的哭泣身已残损/无神的时日你将远行/背负行囊 浪迹为生/在那至高的雪月/你会止住伤痛/那些洁白的往事幸福无比/照耀人体 直至透明”的超现实隐喻,将西南民间巫术思维与现代主义诗学熔铸一炉。这种先锋性探索,使他的作品在《诗刊》《中国作家》等核心期刊发表后,被评论界尤其是中国七月派代表诗人牛汉称为“重构了汉语诗歌的神性维度和新锐的艺术批评语言神性”。散文诗集《南音》以长江流域民间歌谣为母题,通过“船工号子”“傩戏唱词”等元素的现代转化,在《文艺报》等报刊引发“散文诗文体边界”的学术讨论。这种创作路径体现了他对“根”的坚守——无论是《叩问神山》中对高原文明的礼赞,还是《随心而动》中对日常生活的诗意捕捉,均可见其文学创作始终扎根于中国文化的土壤。
理论层面,丁正耕的《第四次浪潮》堪称一部颠覆性的文化批判著作。书中提出“自由、信仰、金钱与艺术”的命题,直指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核心矛盾,其学理性与前瞻性被多所高校列为研究生必读。他重新定义“当代艺术”:并非材料与手段的革新,而是艺术家以个人风格表达人类共通精神的代表性作品。 这一观点不仅重塑了艺术评价标准,更推动了高校艺术教育从技术训练向思想深度的转变。正如他在《震荡与缺席·中国当代艺术现状思考与批判》中所言:“艺术的当代性,是灵魂在时代洪流中的回响。”
丁正耕的文学创作虽以“根系”为根基,但其对现代性与全球化议题的回应略显保守。例如,《恶蹈》虽以20864行的篇幅探讨人类困境,但其意象与叙事仍带有浓厚的东方神秘主义色彩以及对西方印象主义、意识流和后现代思潮的吸收。此外,其诗歌语言虽具个性,但作品中的“一字行”与“物化诗形体”运用是一种有风险的探索,由于诗中一些太隐晦的对人类暴力和罪恶产生的批判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诗的传播范围。
艺术评论:以思想之剑劈开文化迷雾
作为中国当代艺术批评的作家,丁正耕的贡献远超个体创作。他自1990 年代起主持编纂《中国当代艺术》系列年鉴,至今已出版 24 卷,成为记录中国艺术发展史的“活化石”。这一工程不仅系统梳理了1990-2024 年间中国艺术家的创作轨迹, 更通过中英文双语出版,将中国当代艺术推向国际视野。《人民日报》(海外版)称其为“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奠基工作者”,实至名归。
理论建构上,丁正耕开创了“艺术本体论”的研究范式。《艺术本体论导言》提出“艺术创作三大原则”:“有话想说、用什么说、说明白了吗”,这一通俗化表述让艺术创作方法论摆脱了晦涩的术语桎梏,成为高校师生的实践指南。他更在百所高校开设“作为人文关怀的中国当代艺术”系列讲座,以“国家御用文化、大众美学文化、消费娱乐文化”三分法剖析艺术的社会功能,启发青年艺术家思考创作与时代的关联。这种“行走的课堂”模式,使艺术理论真正落地生根。他在《中国国家文化安全防范》等论文中,系统论证了当代艺术在文化软实力竞争中的战略地位。其提出的“文化防火墙”理论和文化产业化”被《国家“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纳入参考文本,相关研究成果获得“五个一工程”优秀理论文章奖。
丁正耕的艺术评论虽具有强烈的批判性与建构性,但其理论体系仍存在“理想化”倾向。例如,他提出的“艺术的当代性”定义强调“人类共通精神”,却
隐藏中国艺术家在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身份焦虑的事实。此外, 其批评多聚焦于客观的宏观层面,虽然他属于在中国最早强调艺术家个案研究是构建一个国家文化史的重要部分并由四川美术出版社出版了他主编的第一套有程允贤、敬庭尧等6个军旅艺术家个案研究丛书,但对具体艺术个案的微观分析相对薄弱,导致部分论述显得可读性不强。例如,《第四种批评·顷家荡产的中国当代艺术》虽尖锐批判艺术市场的异化,但提出的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的“艺术税收并基金会制度的建立有利于国家文化良性发展”的建议在广州省短暂试点就嘎然而止,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该理论的实践指导价值和环境的不适应性。
公益策划:用文化行动书写社会担当
丁正耕的艺术实践始终与社会责任紧密相连。2001 年策划的“巴黎·中国风格”展览,作为新中国首个民间赴欧艺术展,首次将李像群、朱成、苏新平、何家英、陈琦、王芃、孙海青、史劲松等艺术家的作品推向国际舞台。《人民日报》(海外版)报道评价其开创了中国当代艺术民间输出的先河,让欧洲观众首次系统接触中国先锋艺术。这一举动不仅打破了官方展览的垄断格局,更证明了民间力量在文化传播中的潜力。2017年,他在联合国总部举办“中国道家”和“文化”讲座,并与哈佛大学东亚所教授傅高义展开学术对话,进一步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国际话语权。2017年10月《故园·丁正耕纽约艺术展》中,以赤水河为题材的作品融合水墨写意与表现主义,被纽约《侨报》称为“用东方美学解构西方艺术话语权”。其拍卖记录显示,2012 年《故乡系列》在瀚海秋拍以23万元/平尺成交。
在公益领域,丁正耕的行动力尤为突出。20多年来,他自费编纂《中国当代艺术》年鉴 24 卷,累计每年行程数万公里,足迹遍布中国30多个省市,国 内160 余所高校,通过讲座与展览传递“艺术即人文关怀”的理念。作为退役军人,丁正耕始终践行“艺术为人民”的理念。2016 年“颂铁军、报恩情”军营晚会,将交响乐、书法、诗歌熔于一炉,《人民日报》报道称其“开创了战士艺术家回馈军营的新范式” 。
尽管丁正耕的公益策划具有广泛影响力,但其资源分配与可持续性面临挑战。 例如,《中国当代艺术》 年鉴虽系统性强,但依赖个人资金支撑,缺乏政府或机构的长期资助,存在不能持久的“昙花一现”的风险。此外,其国际交流活动多聚焦于欧美发达国家,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非洲、拉美等新兴市场的文化输出相对薄弱,这限制了中国当代艺术的全球多元传播。
跨学科探索:多维身份下的文化突围
丁正耕的跨界实践使其成为中国文化界的“多面手”。他既是诗人、画家,又是艺术批评家、高校教授(客座),这种复合身份使其能够从理论到实践全方位介入文化场域。丁正耕的音乐创作始1980年代,但其作品的学术价值直至2010年才开始被系统认知。由男中音歌唱家霍勇首唱的《春天, 爱情的季节》就是丁正耕1984年在泸州市合江县福宝中学工作时创作的歌曲作品 ,他将四川民歌和西南少数民族音乐元素与欧州歌剧元素结合,传递了歌颂唯美爱情的美好愿望。在20多分钟的现场即兴钢琴作品《献给母亲》中。大胆使用川南儿歌“黄丝玛玛”等元素,打破惯常的上行爬音习惯,在作品中多处使用下行爬音的方法,使作品具有浓郁的赤水河先市古镇民俗文化特色。使其在中国音乐的期刊的分析中被视为“新民族主义音乐的式范”。而《赶海噻》被选入《中国音乐学院著名男高音演唱歌曲选教材》,则因其成功将劳动号子分化法的节奏音型转化为民族男高音的炫技方式实现了民间音乐的学院派升华。
丁正耕的艺术跨界实践,在绘画与音乐领域呈现出令人瞩目的创造性。当他从文学的诗性语言中抽离出视觉符号,从文字韵律中解构出音乐逻辑时,其跨界创作并非简单的形式迁移,而是内在精神谱系的多维显影。这种跨媒介实践,既延续了西南地域文化的神秘基因,又注入了当代艺术的解构意识,形成独特的“通感艺术”创作范式。在《随心而动》中,他提出“艺术媒介只是精神的不同容器”的观点,认为文学的“意象”、绘画的“色彩”、音乐的“节奏”本质上都是人类情感的同构表达。这种理念直接影响了其创作方法。
丁正耕的艺术生命始终在“行走”中展开。从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田野调查,到西北戈壁沙漠的人文考察,他收集的民间歌谣与故事,成为《神界》及他在此之后的作品的灵感源泉。这种“路上”的创作状态,使其理论始终保持着鲜活的实践品格。正如他在《随心而动》中所言:“真正的艺术批评,应当是带着体温的学术。”
丁正耕的跨学科探索虽具开拓性,但部分领域存在“浅尝辄止”问题。例如,其音乐创作由于缺乏系统的科班训练,多以旋律与情感表达为主,自然缺乏对西方现代作曲技法的系统学习与借鉴,故而显示出的仅是“才华”的东西并非严格的大建制的音乐作品;其绘画实践虽渐成用自己的笔绘自己的思想的风格,但尚未形成明确的社会需要框架,导致市场认可度与学术价值之间存在落差。此外,其“行走中国”的实践虽具浪漫主义色彩,但对数字时代“虚拟行走”与“线上文化策展”等新趋势的回应却相对滞后。
在传承与突破之间寻找平衡
从赤水河先市古镇走出的少年,最终将故乡的山水韵律转化为跨媒介的艺术语言。当《故乡系列》的色彩在纽约哈德逊历史博物馆、日本国家美术馆东京都美术馆闪耀,当《赶海噻》的旋律在音乐学院回响,丁正耕用跨界创作证明:真正的文化自信,不在于固守单一媒介的纯粹性,而在于有勇气让不同艺术形式在碰撞中焕发新的生命力。这种“行走在媒介边缘”的创作姿态,或许正是一位文化行者对时代给出的最鲜活回答。
在赤水河的涛声中,这位“用双脚丈量中国当代艺术”的行者,仍在继续他的文化长征。他的生命轨迹证明:真正的艺术家,永远是时代精神的勘探者,是文明基因的传承者,是人类灵魂的守夜人。正如他在《叩问神山》中所写:“当所有的路都指向远方,我选择在大地上留下自己的掌纹。”这种根植于土地的文化自觉,正是丁正耕留给这个时代最珍贵的精神遗产。
跨界挥毫,诗画评谈融古今,掌纹留大地;
扎根铸魂,知行担荷续薪传,星芒照苍穹。
丁正耕的艺术实践,是中国改革开放后知识分子精神历程的缩影。他以文学创作叩问存在本质,以艺术批评重构价值体系,以策展实践推动文化对话,以公益行动践行社会责任。
其作品与理论,既具学院派的严谨,又有民间性的鲜活;既深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又保持着对全球化浪潮的敏锐洞察。
丁正耕的创作生涯是一部关于文化使命与艺术信仰的壮丽史诗。他以合江儿女的赤子之心,用文字、画笔与脚步丈量中国当代艺术的广度与深度,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本土与世界的文化桥梁。然而,任何一位文化巨匠的创作都不可避免地带有时代与个人的局限。在未来的创作中,丁正耕或许需要更深入地回应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身份焦虑,探索跨学科理论的系统化建构,并借助数字技术拓展文化传播的边界。
唯有如此,丁正耕的艺术与思想才能真正“活在当下”,成为照亮未来的灯塔。
(编辑:张坚)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