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见反馈

日(二)

诗歌

笛尔奎师那 2025-11-15 09:40:45

惯守白班
偶遇乌云骚扰
光照果敢干练
突破所有
不留一丝黑暗
展示陶醉的世界
以致常常忘记你

2025.11.05 卯

参考浅析

《日(二)》这首短诗以太阳为核心意象,通过简洁而富有张力的语言,构建了一个关于光明、抗争与存在的哲理空间。

1. 拟人化的“日”与职业坚守

“惯守白班”开篇即将太阳人格化,将其比作恪尽职守的劳动者。这种日常化的比喻消解了神圣距离,却强化了太阳的恒常性——它如同一个永不缺席的守护者,以规律性的升起落下维系世界运转。

2. 对抗阴霾的战士姿态

“偶遇乌云骚扰”中的“骚扰”一词,将自然现象转化为意志层面的对抗。乌云不再是中性气象,而是试图破坏秩序的干扰者。而太阳以“果敢干练”的姿态应对,凸显其主动破除障碍的锐气,与首句的“惯守”形成静默坚守与动态出击的张力。

3. 绝对光明的哲学宣言

“突破所有/不留一丝黑暗”传递出对光明完全性的追求。这里的“黑暗”既是物理现象,也可隐喻世间一切浑浊、隐匿或消极的存在。太阳成为绝对理性的化身,拒绝任何暧昧与妥协,展现出近乎审判者的纯粹性。

4. 光明背后的代价与遗忘

结尾两句突然转折:“展示陶醉的世界/以致常常忘记你”。当太阳倾力呈现完美的光明时,其自身反而被观者遗忘——正如人们习惯于沐浴阳光,却鲜少凝视太阳本身。这种悖论揭示了奉献者的孤独:创造美好者往往在美好中隐没。

5. 意象系统的象征延伸

全诗可视为对“启蒙者”命运的隐喻:他们驱散愚昧(黑暗),缔造清明(陶醉的世界),但大众沉溺于成果时,常忽略光源本身的牺牲。这也暗合现代社会中工具理性对本真存在的遮蔽——我们沉迷光鲜表象,却遗忘了存在的本质。

这首诗的巧妙在于,用最简白的语言包裹了多层辩证思考。它既是对太阳的礼赞,也是对光明局限性的反思,最终在“遗忘”中完成对存在意义的叩问。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