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见反馈

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

诗歌视觉志

北京诗歌网 2020-05-17 18:20:47

  新冠疫情肆虐全球之时,4月6日,BBC推出了一部关于诗歌的纪录片,轰动了居家抗疫的世界人民。


  它的主角不是莎士比亚,而是我们熟知的“诗圣”杜甫。


  他被冠以“中国最伟大的诗人”,第一次以纪录片的方式,被详细地介绍给西方世界。



 Du Fu: China's Greatest Poet(《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


  片中BBC最受欢迎的主持人之一、历史学家迈克尔·伍德(Michael Wood)到访中国,重走杜甫生前的足迹。


  从巩义、西安到成都、长沙,从出生到入仕,从开元盛世到战乱流离,回溯了诗人颠沛流离的一生。


  本片的另一亮点,BBC请来国宝级演员、《指环王》中甘道夫的扮演者伊恩·麦克莱恩(Ian McKellen)爵士朗诵杜甫的诗,当然了,是翻译的英文版杜诗。


  麦克莱恩曾出演众多莎士比亚剧作,这一次,他用深沉优雅的莎剧腔诠释了《壮游》《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等15首杜诗。



点击观看  莎剧腔朗读杜甫的诗是种怎样的体验?


  麦克莱恩的扮相看起来十分入戏,然而用莎剧腔朗诵,能在多大程度上重现杜甫沉郁顿挫的气韵?抑或碰撞出新的火花?


  片中还邀请哈佛大学汉学家宇文所安、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曾祥波、牛津大学刘陶陶博士,带来多重视角的专业解读。



宇文所安



刘陶陶


  与杜甫在中国无人不晓的境况相反,在西方,杜甫鲜为人知。


  在东方他是不朽的;在西方,却少有人听过他的名字……


  BBC是如何把杜甫介绍给世界的?


  片中把杜甫放在历史视野和比较视阈中展开讲述。


  Born in 712, the age of Beowulf in Britain,Du Fu lived through the violent fall of China's brilliant Tang dynasty.


  杜甫生于8世纪的唐朝,对应于英语文学传统,那是英雄叙事长诗、古英语传说《贝奥武夫》的时代。他的一生,经历了盛唐的倾颓。


  对于中国诗歌悠久的诗歌传统,BBC 给予了极大的认可。


  China has the oldest living tradition of poetry in the world, more than 3,000 years old, older than Homer's Iliad and Odyssey.


  中国有着世界上最古老的、迄今仍在活跃的诗歌传统,上下延续三千年,比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更古老。


  There is Dante, there's Shakespeare, and there's Du Fu.


  BBC毫不吝啬地用“最伟大”来形容杜甫,不仅是对中国而言,更是放在世界文学的大范围,把他同但丁、莎士比亚相比肩。


  杜甫的一生,亲历了唐朝的由盛及衰。


  杜甫出生于一个有悠久传统的官僚家庭,杜甫降生后,他家庭的声势已经不如往日显赫,渐渐衰落下来。



 迈克尔·伍德介绍杜甫生平


  出身社会中上层书香门第的杜甫,自然有着饱读诗书、以笔为剑、忠言进谏、侍奉天子的使命感。


  当时的杜甫年轻气盛,仿佛整个世界都在向自己张开怀抱:






《长安十二时辰》里的长安城


  唐代文化高度繁荣,杜甫的文学灵感,离不开幼时接触过的多元艺术形式。


  幼时的杜甫看过开元盛世唐宫第一舞人公孙大娘的演出。


  她善舞剑器,舞姿惊动天下,观者如山,无人能及。其弟子李十二娘,同样惊世骇俗。杜甫慷慨挥毫,写下《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

  短暂当官随后对仕途失去信心,就在这时,杜甫结识了人生中的挚友——李白。


  两个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灵魂相遇了。比杜甫年长11岁的李白,为他带来了无穷的灵感启发。


  李白去世后,杜甫在《梦李白》中对他的思念肝肠寸断:




  片中以儒家的“忠君爱国”解释为何杜甫渴望入仕,始终忧国忧民。他对百姓的关怀,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之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安史之乱的爆发,让杜甫的朝堂之梦被彻底打破。官方估计有3000万人死于战乱、饥荒和流离失所,伍德提醒观众:这相当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丧生的人口。


  杜甫被俘为囚,与家人分离,只能通过诗句,遥寄自己的思念,如这首《月夜》:




  颠沛岁月里,杜甫将对往昔繁华的眷恋以及对破碎山河的凄然,凝于《春望》一诗:




明皇幸蜀图 唐代 李昭道


  安史之乱将战火烧向长安,杜甫举家南下前往成都。


  在浣花溪畔,他建造了“草堂”(Thatched Cottage),《春夜喜雨》就写于此:

  离开成都后,杜甫经历了在白帝城的短暂安宁,又来到了长沙。


  “长沙对杜甫来说是一个庇护所,就像二战时的卡萨布兰卡。”


  在长沙,他遇到了一群同样来此避难的北方士人。


  伍德注意到,此时的杜甫得到了暂时的安定,尽管生活依然困苦,但他迎来了自己“创造力最惊人”的时期,同时,在志趣上“越来越靠近李白对自然的痴迷”。


  不过,因为长沙城内的一场动乱,杜甫再次被迫逃难,但这个时候他的健康状况已经非常糟糕。最终,他病逝于从潭州开往岳阳的一条小船上,时年59岁。


  虽然生活未曾如意,但他对文学的思考却至死都未曾停止,从《偶题》一诗便能看出:


  这部不到一小时的纪录片,既为西方介绍这位来自中国的伟大诗人,也是通过探访现代中国,试图找寻杜甫与我们当下生活的关联。


  杜甫,或是说,诗歌,正是急剧变化的现实洪流中潜藏的某种永恒,为我们,特别是处于疫情危机中的人们,源源不断提供着某种信念。


  And for the Chinese, Du Fu is "more than a poet. For generations he has been the guardian of the moral conscience of the nation."


  对于中国人来说,杜甫“不仅仅是一个诗人,还是这个国家良知的守护者”。正如诗中所云:“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一千多年来,杜甫的诗持续引发着中国人的共鸣。


  而现在,杜甫忧国忧民的诗篇,将在更广阔的世界流传。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相关推荐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