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故土一起守望
杜波(吉林) 2022-11-07 21:43:09
——杨树春诗集《萤火》印象
在世俗化浪潮的席卷下、文学与审美遭到无情放逐、且日益淡化虚化边缘化等多重挑战下的今天,诗歌是不可能用来拯救世俗文化世界的,但诗人至少可以拯救自己的灵魂,这便是人们通常所说的自我救赎。为何救赎?因为在当下的现实生活中,我们在不断的突围中进取,仿佛一切都在颠倒后重组,包括价值观的倾覆与精神世界的颓废,我们该如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些都是对现实文学创作与作者品行的考验。诗人树春先生能够在不是很景气的文学园地里不辍耕耘,精心地呵护着文学的生命内核并保留一份纯净,令人欣慰且贯穿血脉。
《萤火》诗集是树春先生近年来结集的一部心曲,在整本文集里无不感受一种 “润物细无声”的境界,正如美国诗人麦克里什说的一句话:“一首好诗应该默不作声”,树春先生的诗作就渗透着这样的操愫,尤其读到父母亲情、故园之情、爱国之情时那种愉悦,瞬间从身体的毛孔中渗透出来,仿佛一种来自远方的光芒所呈现出深刻的品性贯穿着魂宇。
母亲,给予了我们多少?还有谁能比母亲更伟大呢?我认为没有!其实母亲更深远的意义就是一种精神给予人类生存的寄托力量,这其中爱的成分无与伦比,而我更熟悉的是中国的母亲更折射一种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只单单看到《妈妈的影子》也会让你永生难忘这一生之中最感人的瞬间。仿佛妈妈的影子依稀就在眼前……
妈妈老了,手牵着的我也跟着老了
我不时地回转身,顺着妈妈领我走过的路,去拾起那一片片的记忆
但记忆的底片已曝光,岁月的风尘掩盖了遥远的足迹
我记忆的刻刀,再也刻不出妈妈清晰的影子
只有那情感的灵动,还能艺术地再现妈妈的写意
唯有留下那感动的瞬间,是田野里被春风飘起的绿头巾——《妈妈的影子》节选
母亲,是一种岁月。她担负着最多的痛苦与压力,但她仍以温情、慈悲与善良,正视人生。倘若没有母爱的付出与牺牲,这个世界还会有温暖和阳光吗?当我们以为肩头挑起责任也挑起使命的时候,不觉中我们会突然发现,那白发苍苍的娘亲正以一种充满无限期待与牵挂的目光,在背后深情的注视着我们。“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而今天的我们又能回报母亲什么呢?或许永远都无法回报,没有机会回报。
沿着文字行走,作者的记忆仿佛凝固……
记得海子有一句名言“为什么一个人总有一条通往地下再不回头的路,为什么一支旧歌总守望故土落日捆住的地方”是啊!为什么那么多伟人哲人,将伤痕累累的民族视为母亲,将汹涌澎湃的大海江河视为母亲,将广袤无垠的大地视为母亲。因为母亲更是民族的象征,母亲作为祖国意象升华的制高点,那母亲河水中也流淌着作者不朽的心声。
芦花摇曳的岸旁,是孕育我生命的胎房
我的第一声哭啼,让你在冰凌下是那样的激荡
从此,我的脉管里流淌着你的乳液
至此,我就声声地叫着你乳娘。
霍林河,流去了儿女多少辛酸泪
乳娘枯竭了乳汁也哭干了河床
我匍匐在你的身旁向你一声声哭祭
风沙卷起的纸钱也卷起了我的怅惘
如今河床的盐霜已经漂白了我的鬓发
我苍老的心依然揣着我挚亲挚爱的乳娘。——《霍林河,我的乳娘》节选
水为万物之母,因为水有滋养万物的德行。诗作者就出生在霍林河岸边,这里就是作者梦想开始的地方,这里的人们尽情的吮吸着河水,吮吸着母亲的乳汁,一起感悟快乐,感恩赐予。但与此同时更融入了他对母亲河文化与现状的深远思考,因为现代工业化的加速,诗人心中的母亲河也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污染,一种疼痛感与责任感令作者不安,所以这种不安的疼痛也令诗句本身有了足够的分量与情殇,只有诗人痛彻心肺,才能触及到读者的灵魂。
真生命的呈现,亦是活生命的燃烧。怀着对土地的情感,怀着感恩之心,怀着报国之心,当杨树春走出村庄,走出霍林河,走向世界的时候,他深深感到对脚下的这片热土——《我是那样的熟悉》
清晨我推开窗口,第一抹红霓我是那样的熟悉
我每天都在窗口等着你,你就是飘扬在我脑海里的那面红旗
我期待着那熟悉的乐曲伴随你升起,祖国,无论何时我都为你感到得意。——《我是那样的熟悉》节选
闻一多先生曾说:“诗人主要的天赋是爱,爱他的祖国,爱他的人民”。因为他就生长在这片土地,而“熟悉”更是树春先生设置的一个意象,可以说那是他的又一个生命. 这里的“熟悉”,不再单纯是客观景物.,“熟悉”是个博大的意象,诗人选择它作为寄情的对象、倾诉的对象,其境界极其广阔,意象极其丰富,诗人的情思是多角度、多层次的。可见,在诗歌中运用意象,能够使抽象的情感具体可感,能够引发我们对意外之象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从而体察出作者在诗中所反映出来的意蕴。然而他还有一首诗以另一个角度隐喻对祖国的情感,那就是——《父亲的脊梁》
我神秘地崇敬望去,那就是立在我面前的一岭高坡
隆起的两脉褐色,是我无法读懂的巍峨
父背真如大山一座,擎起的是多劫的风雨与沧桑岁月
那宽厚的像一张床板,背着一个天真的童年
不知走过多少山岭,趟过多少大河
他背着沉甸甸的幸福,还有母亲不停的嘱托。
毒辣的太阳烤得大地冒烟,父亲的背上却有一颗颗太阳散落
他用忠贞亲吻大地,也把赤诚的脊梁献给了太阳
不知汗水淘洗了多少风尘,弯弯的脊梁扛走了多少艰难的生活。
望着那座山我泪眼模糊,风雨叠叹岁月成歌
一块隆起的骨骼,堆砌了不屈的性格
我也想让我的脊梁成为儿女心中的巍峨,更想成为能遮挡风雨的大山一座。
父亲的脊背或许站起来高不过庄稼,却能托举起头顶上一片湛蓝的天空!那个高昂着头颅、挺直着脊梁的高大形象一直指引着作者走向世界。如果把诗句延伸开来,就可理解为我们的祖国也一如父亲一般。父亲的脊梁更象一座丰碑,屹立在那个年代人们的心中。这个形象所体现出的力量,是支撑我们整个民族与整个国家从过去走向未来的伟大力量,在这个生动的形象中有很大的概括性,同时又有巨大的包容性,这是具有跨时代的意义,而父亲的脊梁是中华民族沧桑历史的见证,更是华夏儿女精神上共同至上的脊梁!
在传统与现代的土地上,在那片地理和人文的北方图版上,杨树春以其真实精确的笔触再一次给予自我一份生命的独白,让这个真情而又粗矿的北方汉子描摹了一个充满诗意和生命的注解。或许诗人还未曾老去,但诗人的乡愁已然老了。因为他心灵上的“家”与乡情一直没有改变,这些意象该如何表现呢?
在一个黑夜里,我走进梦里的村庄
一方暖暖的窗口,保留着我怀念的灯光——《梦里走进的村庄》节选
柳树下一排明亮的房舍
摇椅上躺着耋耄的爹娘
还有一只黄狗爬在柳荫旁。——《我需要村庄》节选
那是一方干打垒的房子
前边围着一周残缺的院墙
园子里几只蜜蜂围绕着的葵花
房山头电线上落着一串串的燕子
这就是我当年熟悉的家。——《回家》节选
只有打碎思想桎梏,灵性才会无拘束地飞翔。而这些细节的植入,会让诗人在我们几近衰竭的想象和心灵再度飞翔的同时,还能够激活并唤醒我们缺失了的记忆,这种源自诗人生命本体的感动与灵性指引下对生命本质的一种溯源,不难看出,作者在处理这样情感的细节也独具品性。
以诗歌直面人生,直面心灵,直面世界,树春先生的诗歌正坚持着纯正的抒情方向,或许正是那一腔热情,让他的诗歌有了朴实无华的光亮,正是那沉重的思考,让他的诗歌有了不俗的重量。生活如是,“哺育我的地方是神圣的”,《萤火》这本诗集正是树春先生固守在亲情、乡情、爱国之情中凝结成的守望,也是作者带着我们找寻的不仅仅是北方文化远去的记忆,更是那些逝去的时光和斑驳了的生命轨迹……走在文学创作路上的我们正需要这样的慰藉,还需要恒久的感动,更需要无比的从容与坚定的方向。
分享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