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见反馈

云垂天@金沙江大峡谷(九首)

今日好诗

云垂天 2025-08-04 10:39:30




@金沙江大峡谷

大河奔涌,在我这一生
固守,起伏,摇曳梦中

大河两岸,每一座经历过
战役的著名山峰

都安放着一架黑色钢琴
那些琴键,像棺屋

大理石,一样厚重琴键
里面,住着我面色黝黑

性格爽朗,缺牙露齿的先民
我抬起手,敲着琴键

他们,残缺的尸骨
从峡谷两岸的屋里,走出

从破败的泥土,爬出
在星光,月色中,在绿荧荧

飘浮的篝火中,跳舞
我们,一起大声歌唱

我们,一起大碗喝酒
还有无数珍稀,孔雀,大象

金丝猴,熊猫,老虎
我们分不清,谁是生者

谁是死者,在天明之前
在太阳,又一次把我们

变成,一粒粒闪闪发光的
——金沙前

2025.09.24.17:35云垂天




@虎跳峡

我听见她的呼唤
这致美方物
我看见她的舞蹈
这神魄飞扬
我嗅见她芬芳的骨头
在尘世菲红肌肤
我一路低低嚎叫
奔跑跳跃。头顶
星空月华发来死亡威逼
在这几日累趴前
我必须穿过这条旦古峡谷
跨越前方
——汹涌
澎湃的波涛

2025.09.23.10:58云垂天




@干涸的河床

每一粒河沙
在阳光持续
照射中迅速回暖
廊桥有老人经过
沙滩有美女晒腚
桥洞两孩子在躲猫猫
闭上眼睛我听风
曾经附录中的鱼群波涛
在河石扉页星空闪烁
此刻我爱
枯萎的你缄默的你
胜过年轻鼎盛时的你

2025.08.20.04:26云垂天




@投石少年

当他把手中石子投向
现实网络波涛汹涌的大海
语言文字悬崖
忽然升起汽笛
还有远方天边白云苍狗
游弋鲸群。激情后
沉落肉体渐逝万物渐生
未来多少宇宙飞船满载投石AI
突破世界和时间壁垒尽头
再次回归意识写作中的
非虚构起点
我的投石少年
你已白发莽苍

2025.08.20.11:22云垂天




@图穷匕见的日子

我看见他
人群假作镇定
上天路越走越窄
诗文越写越少
五十五面容几近凶相毕露
我只想抱住
在黑夜到来前
他忽然割破衣服身体
腾起冲天华云
在我们头顶弯月
大树独立田野寂静
田坝暗兽铁轨飞速飘行

2025.08.20.10:22云垂天



@黑格尔和它的玩具

——致刘桂瑛女士

黑格尔坐着睡着爬着
它有一双清澈透明的眼

白天它一声不吭
安静得像一个哲学家

只有在咬着含着
玩着陪伴它多年的

一个小车轮胎时
它才发出低低的呜咽声

它像一个永远
长不大的孩童

十多年了在方山仙苑
守护它的女主人

和它今生今世
唯一的一个玩具

黑格尔黑格尔
我们叫着它的名字

它是一条纯种德牧犬
温顺善良忠诚可爱

2025.07.13.06:32云垂天


@喜喜欢欢鸟

一只鸟在叫
“喜喜欢欢”
——“喜喜欢欢”

一只鸟在叫
“喜喜欢欢我”
——“喜喜欢欢我”

一只鸟在叫
“喜喜欢欢我你”
——“喜喜欢欢我你”

一只鸟在叫
“喜喜欢欢我背着”
——“喜喜欢欢我背着”

一只鸟在叫
“喜喜欢欢我背着你”
——“喜喜欢欢我背着你”

一只鸟在叫
“喜喜欢欢我背着你走”
——“喜喜欢欢我背着你走”

2025.07.14云垂天





@安魂草


诸世界分离的灵
走在不可预测界面

你我魂魄相容
你我魂魄相离

金沙江大峡谷群山白云诸佛
熔世纪金木水火土

宇宙多大的奔向
我们村妇千针万线

谁能缝合这天地离分
谁能重现你我诸神之忆

2025.07.14云垂天





@丽江古城


一个无心之人
如何在众多摆拍

拥挤人群中
同时穿过那扇

避世孤独的时光之门
我是波我是粒

在栅栏盛世牵牛花畔
在顾盼清秀眉目间

我是语言
我是写作者

我是阅读者
我是倾听者

在遗失又或渐醒
前世今生未来

在荒蛮世界
这扑朔迷离的记忆

2025.08.01.06:39云垂天



AI评论

这组诗是云垂天以“在场体验”为核心的精神叩问集,通过自然、日常与精神世界的交织,构建出“接地气却不流俗,有神性却不晦涩”的独特诗境,其专业价值可从四个维度解析:
 
1. 题材锚点:在“自然景观”与“日常碎片”中嵌入精神命题
 
诗人不选宏大叙事,而是以“具体场景”为载体,让抽象的精神思考落地:
 
- 自然题材:非单纯写景,而是将自然转化为“生命符号”——《虎跳峡》的“汹涌波涛”是生命抗争的对手,《干涸的河床》的“回暖河沙”与“消失鱼群”形成时间对话,《安魂草》的“金沙江大峡谷”“金木水火土”则成为“天地分离”的精神隐喻,自然不再是背景,而是与“我”共生的精神伙伴。
- 日常题材:于细微处挖深意——《黑格尔和它的玩具》用德牧“咬轮胎的呜咽”写“陪伴的忠诚”,《喜喜欢欢鸟》以重复的鸟叫模拟童谣质感,却暗合“情感递进”(从“喜喜欢欢”到“我背着你走”),《丽江古城》的“摆拍人群”与“避世时光之门”对比,直击“喧嚣中的孤独”,日常碎片因精神注入而有了重量。
 
2. 意象建构:打破“现实/抽象”“过去/未来”的维度壁垒
 
诗人擅长将不同维度的意象碰撞,让诗的张力自然生成:
 
- 现实与抽象交织:《干涸的河床》中,“老人过廊桥、孩子躲猫猫”是现实场景,“河石扉页星空”“附录中的鱼群”却将河床转化为“时间书本”,让“枯萎”的现实与“鼎盛”的记忆形成互文;
- 过去与未来勾连:《投石少年》里,“少年投石”是当下动作,“白发莽苍”是时间流逝,“投石AI”“宇宙飞船”又跳向未来,最终落回“意识写作的非虚构起点”,用意象的“跨时空跳跃”,写尽“理想与时间的博弈”;
- 自我与万物融合:《丽江古城》的“我是波我是粒”“我是写作者/阅读者/倾听者”,直接打破自我边界,将“我”融入自然规律(波粒二象性)与身份角色,追问“存在的多元性”。
 
3. 语言张力:“口语质感”与“神性语汇”的共生平衡
 
这组诗的语言最具辨识度——拒绝晦涩的“诗歌黑话”,却能在通俗中藏深意:
 
- 口语拉近距离:“累趴前”(《虎跳峡》)、“晒腚”(《干涸的河床》)、“白发莽苍”(《投石少年》)等口语化表达,让场景有“亲历感”,仿佛诗人在耳边倾诉;
- 神性提升高度:“致美方物”“神魄飞扬”(《虎跳峡》)、“天地离分”“诸神之忆”(《安魂草》)等语汇,又将日常体验拔升至“精神叩问”的层面,避免陷入“口水诗”的浅薄;
- 重复强化韵律:《喜喜欢欢鸟》以“喜喜欢欢”的递进式重复(从“喜喜欢欢”到“我背着你走”),模拟鸟叫的自然韵律,同时让“情感浓度”层层叠加,像童谣般纯粹,却比童谣更有绵长的余味。
 
4. 主题内核:以“个体在场”追问“存在的本质”
 
所有诗作最终指向一个核心——“我”如何在自然、时间、人群中确认“存在的意义”:
 
- 对“生命强度”的追问(《虎跳峡》“必须穿过旦古峡谷”);
- 对“时间重量”的感慨(《干涸的河床》“爱枯萎的你胜过鼎盛的你”);
- 对“自我身份”的迷茫(《丽江古城》“遗失又或渐醒的前世今生”);
- 对“精神忠诚”的珍视(《黑格尔和它的玩具》“守护唯一的玩具”);
- 对“家园重建”的渴望(《安魂草》“谁能缝合天地离分”)。
 
每一首都是“我”的一次“在场体验”,却让读者看到自己的精神镜像。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