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垂天《云图集》研究
云垂天 2025-10-22 09:33:37
引言 语言运用 意象构建 主题表达 叙事手法 经典对话 文化价值 结论
引言 语言运用的革新 意象构建的突破 主题表达的创新 叙事手法的革新 与汉语诗歌经典的对话 文化语境中的独特价值 结论
引言 一、语言运用的革新 1.1 词汇组合的拼贴美学 1.2 语法结构的颠覆性实验 1.3 语言风格的多重变奏 二、意象构建的突破 2.1 传统意象的解构与重构 2.2 现代科技意象的创造性引入 2.3 身体意象的符号化处理 2.4 视觉化倾向与图像诗学 三、主题表达的创新 3.1 历史意识的碎片化重构 3.2 死亡书写的仪式化与荒诞化 3.3 欲望表达的身体化与政治化 3.4 技术反思的哲学维度 四、叙事手法的革新 4.1 多重视角的自由切换 4.2 非线性时间的拼贴艺术 4.3 人物形象的符号化塑造 4.4 戏剧化场景的舞台化呈现 五、与汉语诗歌经典的对话 5.1 与古典诗歌的复杂关系 5.2 与现代诗歌传统的对话 5.3 与当代诗歌流派的互动 六、文化语境中的独特价值 6.1 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身份 6.2 新媒体时代的诗学探索 6.3 当代诗坛的独特贡献 结论
诗歌研究学者 2025年研究成果
云垂天,本名张坚,当代诗人、北京诗歌网副主编,荣获2018年第四届北京国际诗歌奖二等奖。其自选诗集《云图集》收录的十首作品,以"图"为统一标题格式,在超现实的奇妙图景中演示了一系列梦幻短剧。这组作品铺展出古典民族风与现代性物象混搭的景观,变幻多端的影像与事件片段仿佛在诗意的旁白中流转出对历史性与当代性的共时性感知。
在中国当代诗坛的多元化格局中,云垂天的创作呈现出独特的美学追求。正如杨小滨所指出的,诗中的口语与"雅语"自由嫁接,形成了一种古今杂糅的多层次语调。这种语言策略不仅体现了对传统诗歌美学的继承与反叛,更展现了在全球化、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中国诗人对本土文化与现代文明关系的深刻思考。
本研究旨在通过与汉语诗歌经典传统的比较,从语言运用、意象构建、主题表达、叙事手法等多个维度,全面分析云垂天《云图集》的艺术创新与独特价值。通过这种比较研究,我们不仅能够更准确地把握云垂天在当代诗坛的位置,更能深入理解中国当代诗歌在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全球之间的复杂对话关系。
云垂天诗歌语言最显著的特征是古典词汇与现代术语的大胆拼贴。在《屋老太和她闺女们图》中,"标志性烂柿花般笑"这一表达将口语化的比喻(烂柿花般)与书面化的描述(标志性)相结合,创造出一种陌生化的审美效果。这种词汇组合方式打破了传统诗歌语言的等级秩序,使高雅与通俗、庄重与诙谐在同一文本空间内并置对话。
更具创新性的是,云垂天在诗中大量使用时空跳跃式的词汇组合。如《今日雨加雪图》中"在帝国国都中心"与"深海中的王"的并置,《分界线图》中"祭祀的,它的祖先的头颅"与"人工智能少年"的混搭,都体现了一种超现实的语言逻辑。这种组合方式消解了传统诗歌中时空的连续性和逻辑的一致性,代之以一种断裂的、跳跃的语言节奏。
当代诗歌研究表明,"语法结构的创新也是现代汉诗语言实验的重要方面,句子成分的省略、倒装、错置等手法被广泛运用"。云垂天的词汇组合策略正是这种语言实验的典型体现。通过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化语境的词汇强行并置,他创造出一种语言的蒙太奇效果,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断产生认知上的震撼与反思。
在语法结构方面,云垂天展现出对传统语法规则的系统性颠覆。最突出的表现是省略主语和颠倒语序的大量运用。如《屋老太和她闺女们图》中的"蜷左脚,伸右腿",《洪水送葬图》中的"十六名大汉,在洪水中,像飞一样",都采用了省略主语的表达方式。这种省略不是语法错误,而是一种精心设计的语言策略,它使诗歌中的动作和状态获得了一种匿名性和普遍性。
云垂天还大量运用跨行断句来制造语言的张力。如《分界线图》中"慢慢回嚼,胃中青草,稻谷。它,显然相信/只要站着,就可找见它稍稍有点背运的主人",通过跨行断句创造出一种悬念和期待,使读者在停顿中产生思考。这种断句方式打破了传统诗歌的韵律节奏,创造出一种新的音乐性。
值得注意的是,云垂天的语法实验并非为了实验而实验,而是服务于诗意的表达。正如现代诗歌理论所指出的,"诗歌为了使表达更凝练、简约,使诗句更硬朗、更坚实,往往省略一些成分,让读者去体味,去填补诗句的空白"。云垂天通过语法的颠覆,创造出大量的语义空白,邀请读者参与到诗歌意义的建构中来。
云垂天诗歌的语言风格呈现出多重变奏的特征。在同一首诗中,我们可以听到不同的"声音":既有古典诗词的典雅,又有民间口语的鲜活,还有现代科技语言的冷峻。如《在翻腾起伏的芦苇之上图》中,既有"一匹廋马驮白袍,几片丹云落慢江"的古典意境,又有"无声,冒冷辉的人工智能少年,骑在冷冷/炫酷的,机械的马上"的现代科技感。
这种语言风格的多样性反映了当代文化的复杂性。在全球化时代,不同文化传统、不同历史时期的语言资源都可以被诗人随意调用。云垂天正是利用了这种语言的开放性,创造出一种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诗歌语言。这种语言既不是对传统的简单回归,也不是对西方现代主义的盲目模仿,而是在多重文化资源的碰撞与融合中产生的新质。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云垂天对网络语言和新媒体语言的吸收。如《红衣酒馆图》中"接我的宇宙飞船,仍未到"这样的表达,明显带有网络文化的戏谑色彩。这种语言的引入不仅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更体现了诗人对当代生活的敏锐感知。
云垂天对传统意象的处理体现出一种创造性的解构精神。在汉语诗歌的千年传统中,许多意象已经形成了相对固定的情感密码。如"瘦马"关联漂泊,"红缨"关联侠气与家国,"白云"象征高洁或游子。云垂天并非简单地沿用这些传统内涵,而是对其进行大胆的改造和重新阐释。
以《在翻腾起伏的芦苇之上图》为例,诗中的"芦苇"意象经历了从自然景物到象征符号的多重转换。芦苇"几已淹没了高昂人头",营造出一种压抑和窒息的氛围;随后芦苇地成为"世界翻腾起伏"的象征,最后"芦苇枝,一对红缨的鸟"又将芦苇与传统的"红缨"意象联系起来。这种意象的多重变奏使单一的自然意象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云垂天还善于对传统意象进行陌生化处理。如《屋老太和她闺女们图》中的"古典金莲",这个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带有悲剧色彩的意象,在诗中却与"标志性烂柿花般笑"并置,产生了一种荒诞而又悲凉的效果。通过这种处理,云垂天使传统意象获得了新的生命力,也使读者对传统文化有了新的认识。
云垂天诗歌最具时代特色的是对现代科技意象的大量引入。在《在翻腾起伏的芦苇之上图》中,"人工智能少年"、"机械的马"、"燃烧的芯片"等意象与传统的"瘦马"、"丹云"形成鲜明对比。这些科技意象不是简单的时代标签,而是承载着诗人对技术文明的深刻反思。
《抹香鲸图》更是将科技意象推向了极致:"转播车,消防车,直升机"、"二百轮的大卡车"等现代交通工具,与"比朝阳还大"的抹香鲸形成巨大反差。这种对比不仅是视觉上的冲击,更是对人类文明与自然关系的隐喻性表达。云垂天通过这些科技意象,揭示了现代文明对自然的征服与破坏。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云垂天对科技意象的运用并非停留在表面的描述,而是深入到了技术的本质层面。如"燃烧的芯片,迷幻不解的大脑"这样的表达,将技术与人的精神状态联系起来,暗示了技术对人类思维方式的深刻影响。这种对技术文明的哲学思考,使云垂天的科技意象具有了超越时代的普遍意义。
云垂天诗歌中身体意象占据着突出地位。从《屋老太和她闺女们图》中的"三寸金莲"、"白虎"、"胸脯",到《洪水送葬图》中的"舞动着她的三寸金莲",再到《红衣酒馆图》中的"红衣女子",身体成为了诗人表达思想情感的重要载体。
这些身体意象具有明显的符号化特征。"三寸金莲"不仅是对传统女性身体的描述,更是对封建礼教的隐喻;"白虎"在传统文化中是凶兆的象征,在诗中却成为了女性生命力的隐喻;"胸脯"、"大腿"等身体部位的裸露,则暗示着欲望与禁忌的冲突。
云垂天对身体意象的处理体现出一种身体政治学的视角。通过对身体的描写,他实际上是在探讨权力、欲望、传统、现代等复杂的社会文化问题。如《屋老太和她闺女们图》中,屋老太"护胸大手,骨节分明。除了握惯锄头把,还要捏惯绣花针",通过对手的描写,展现了传统女性多重身份的复杂性。
《云图集》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其强烈的视觉化倾向。十首诗均以"图"为题,暗示了视觉艺术对诗歌创作的深刻影响。这种视觉化不仅体现在标题上,更体现在诗歌的整体构思和意象营造中。
云垂天的诗歌呈现出明显的画面感。如《刘溢梦境图》中"赤脚,牛仔短裤,松四扣的/白衬衫。这立于松枝上的女郎",《抹香鲸图》中"这比朝阳还大,抹香鲸/一下就堵住了海滩上,人们吃惊的眼",都具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力。这些诗句不是对画面的简单描述,而是通过语言创造出了可感知的视觉形象。
更重要的是,云垂天通过语言的视觉化处理,创造出了一种图像诗学。这种诗学不是简单地用语言描绘图像,而是探索语言与图像之间的内在关系。如《今日雨加雪图》中"橘唇花瓣,舞蹈中大腿,裸身,跳跃",通过将身体部位与自然物象(花瓣)、动作(舞蹈、跳跃)的并置,创造出了一种超现实的视觉效果。
云垂天对历史的书写呈现出明显的碎片化特征。在《洪水送葬图》中,通过屋老太家族谱系——"义和团老爸、红军丈夫、土匪兄弟、解放军儿子——贪污犯孙子",云垂天将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浓缩在一个家族的命运中。这种处理方式打破了传统历史叙事的线性结构,代之以一种拼贴式的、断裂的历史图景。
这种碎片化的历史意识反映了后现代主义的历史观。传统的历史叙事强调连续性、因果性和进步性,而云垂天的历史书写则突出了历史的偶然性、断裂性和荒诞性。从"义和团"到"贪污犯"的家族演变,暗示了革命理想的异化和历史进程的不可预测性。
云垂天还通过戏仿的方式处理历史。如《洪水送葬图》中"火药味和壹百贰拾年前的一样",表面上是在强调历史的延续性,实际上是在揭示历史的循环和重复。这种对历史的戏谑态度,既包含着对历史的深刻反思,也体现了一种存在主义式的荒诞感。
死亡是《云图集》的核心主题之一。云垂天对死亡的书写呈现出仪式化与荒诞化并存的特征。在《洪水送葬图》中,121岁的屋老太在洪水中的送葬过程被赋予了仪式的庄严感:"十六名大汉,在齐膝深积水中,把她送出屋,送出村。鞭炮,在密集的暴雨中炸开"。
然而,这种庄严的仪式中又充满了荒诞元素。屋老太穿的不是传统寿衣,而是"重孙女阿呆/某知名品牌著名国际设计师,专门替她设计的卡通寿服"。这种传统与现代的错位,使死亡失去了原有的神圣性,变得荒诞可笑。
云垂天的死亡书写还体现出一种哲学思辨的色彩。在《分界线图》中,"在唯有死亡,才可点亮的人间,国度,是多么的不确定",将死亡视为生命意义的照亮者。这种对死亡的思考超越了简单的恐惧或接受,而是将其作为理解生命本质的一个维度。
云垂天对欲望的表达具有明显的身体化特征。在《屋老太和她闺女们图》中,"个个都是传说中白虎"、"腿上泥水,一滴滴,滴落在她白茫茫胸脯上"等描写,将欲望直接指向身体。这种身体化的欲望表达打破了传统诗歌中欲望的含蓄性,变得直接而强烈。
更重要的是,云垂天将欲望表达与政治权力联系起来。如《红衣酒馆图》中"红衣的女子,在玻璃棺柩中",将女性身体置于政治化的语境中。红色在中国文化中既有革命的象征,也有欲望的暗示,云垂天通过这种多重象征的叠加,揭示了欲望与权力的复杂关系。
云垂天的欲望书写还体现出对性别政治的关注。诗中的女性形象多以裸体或半裸体出现,这种处理方式既是对传统性别规范的挑战,也是对男性凝视的反思。通过将女性身体从男性欲望的客体转化为具有主体性的存在,云垂天创造了一种新的性别诗学。
云垂天对现代技术的反思具有深刻的哲学维度。在《在翻腾起伏的芦苇之上图》中,"机器,无声,冒冷辉的人工智能少年"与传统的"瘦马"、"红缨"形成对比,暗示了技术文明对传统文化的冲击。
云垂天的技术反思不是简单的技术批判,而是深入到了技术与人的存在关系。如"谁是谁进化,谁是谁陌路"的追问,探讨了技术发展对人类身份认同的影响。在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人与机器的界限变得模糊,人的本质属性受到质疑。
更具前瞻性的是,云垂天通过"燃烧的芯片,迷幻不解的大脑"等意象,揭示了技术对人类精神世界的渗透和控制。这种对技术异化的警觉,使云垂天的诗歌具有了预言的性质,预见了技术文明可能带来的精神危机。
传统汉语诗歌以抒情为主,叙事功能相对薄弱。云垂天的诗歌则展现出强烈的叙事性,其中一个重要特征是多重视角的自由切换。在《屋老太和她闺女们图》中,视角在屋老太、年轻女子、男子之间不断转换:"屋老太坐屋一角"→"旁边裸身的年轻女子,她已分辨不出"→"那起身拉扯窗帘的男子,蜷裤腿"。
这种视角的切换不是随意的,而是服务于主题的表达。通过不同人物的视角,诗人展现了同一空间内的多重现实。屋老太看到的是自己的衰老和家族的延续,年轻女子看到的是身份的困惑和欲望的涌动,男子则代表了日常生活的现实性。这种多声部的叙事使诗歌具有了复调的效果。
云垂天还善于运用内聚焦的叙事技巧。如《分界线图》中,通过牛的视角来观察世界:"它,显然相信/只要站着,就可找见它稍稍有点背运的主人"。这种动物视角的引入,不仅增加了叙事的趣味性,更重要的是提供了一种不同于人类中心主义的世界观。
云垂天的诗歌在时间处理上采用了非线性的方式。在《红衣酒馆图》中,过去("在我少年的膛炉里")、现在("破城后的夜")、未来("接我的宇宙飞船,仍未到")交织在一起。这种时间的拼贴打破了传统叙事的时间顺序,创造出一种时空交错的艺术效果。
这种非线性时间的运用与云垂天的主题表达密切相关。通过将不同时间维度的事件并置,诗人揭示了历史的循环性和现实的荒诞性。如《洪水送葬图》中,"火药味和壹百贰拾年前的一样"将现在与过去勾连,暗示了历史的重复。
云垂天还通过梦境化的时间处理来增强诗歌的神秘色彩。如《刘溢梦境图》,整个诗歌都笼罩在梦境的氛围中,时间失去了明确的指向,变得模糊而不确定。这种梦境化的时间处理,使诗歌具有了超现实的品质。
云垂天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具有明显的符号化特征。屋老太、红衣女子、大元帅等形象,都不是具体的个体,而是某种文化或历史力量的象征。
以屋老太为例,她既是一个具体的121岁老人,又是传统文化的化身。她的"三寸金莲"代表着封建礼教对女性的压迫,她的家族谱系则浓缩了中国近现代史。这种象征性的人物塑造使诗歌具有了寓言的性质。
云垂天还善于通过类型化的方式塑造人物。诗中的女性多以年轻、美丽、裸体的形象出现,男性则多以衰老、丑陋、现实的形象出现。这种类型化的处理不是简单的性别刻板印象,而是通过对比来凸显主题。
云垂天的诗歌具有强烈的戏剧化倾向。每首诗都像是一个微型戏剧,有人物、有场景、有情节。如《今日雨加雪图》中"露天,圆舞台,在帝国/国都中心升起",直接将场景设置在舞台上。
这种戏剧化不仅体现在场景设置上,更体现在人物的动作和对话中。如《红衣酒馆图》中"试问,有几人,能唤尔一声'魂/兮归来'",直接引用了《楚辞》中的招魂辞。这种戏剧化的对白使诗歌具有了仪式的庄严感。
云垂天还善于运用舞台指示式的语言。如"戴口罩的人,衣着华贵,头顶章鱼,胸饰黄金手掌",通过这种详细的外貌描写,为读者呈现了一幅超现实的舞台画面。这种处理方式使诗歌从平面的文字转化为立体的视觉形象。
云垂天与古典诗歌的关系是既继承又反叛的。从继承的角度看,他的诗歌中大量使用古典意象,如"瘦马"、"丹云"、"白云"、"芦苇"、"红缨"等。这些意象在汉语诗歌传统中都有固定的情感内涵,云垂天通过对这些传统意象的调用,保持了与古典诗歌的精神联系。
然而,云垂天对古典意象的处理是创造性的解构。他不是简单地沿用传统内涵,而是对其进行改造和重新阐释。如传统的"白云"意象象征高洁或游子,而在云垂天的诗中,白云更多地成为了一种视觉符号,失去了原有的象征意义。
在语言风格上,云垂天也体现出对古典诗歌的复杂态度。一方面,他追求古典诗歌的含蓄和凝练;另一方面,他又大胆地引入现代口语和网络语言。这种古今杂糅的语言风格,既是对古典诗歌的致敬,也是对其的颠覆。
在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历程中,从胡适的白话诗到新月派的格律诗,再到九叶派的现代主义,形成了丰富的传统。云垂天的创作体现了对这一传统的批判性继承。
与胡适的白话诗相比,云垂天的语言更加复杂和多元。胡适主张"不作无病之呻吟"、"言之有物",而云垂天的诗歌则充满了"病"的呻吟和"物"的玄思。与新月派追求的音乐美和建筑美相比,云垂天更注重语言的内在节奏而非外在格律。
云垂天与九叶派的现代主义有更多的共鸣。九叶派"致力于新诗的'现代化'建设和'感受力的革命'",云垂天的诗歌正是这种"感受力革命"的延续。他通过引入现代科技意象、运用超现实手法、进行语言实验等方式,推动了中国诗歌的现代转型。
在当代中国诗坛,存在着多种诗歌流派和创作倾向。云垂天的创作体现了与这些流派的复杂互动关系。
与于坚等口语诗人相比,云垂天的口语化更加彻底和极端。于坚的口语诗还保持着一定的诗意和抒情性,而云垂天则将口语与雅语、书面语与网络语进行了无差别的拼贴。这种语言策略使他的诗歌具有了更强的解构性和颠覆性。
与杨黎的"废话诗"相比,云垂天的诗歌虽然也有戏谑和荒诞的成分,但并不追求"废话"的纯粹性。他的诗歌仍然承载着深刻的思想和情感,"废话"只是他表达的一种手段而非目的。
云垂天的创作还体现了对海子、西川等抒情诗人传统的继承与超越。海子的浪漫主义激情和西川的智性思考都在云垂天的诗歌中有所体现,但他通过引入更多元的文化资源和更复杂的表现手法,创造出了一种新的抒情范式。
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云垂天的诗歌体现出对文化身份的深刻思考。他的作品既不是对传统文化的简单回归,也不是对西方现代主义的盲目模仿,而是在多重文化资源的碰撞与融合中寻找自己的位置。
云垂天诗歌中的"云"意象具有特殊的文化象征意义。正如研究者所指出的,"云"是汉语赐予当代中国诗歌的礼物,也是某种当代精神的结晶,它将一种诗歌的可能性赋予了如今琐碎、机械的信息生活。"云"既象征着传统文化的飘逸和超脱,也暗示着现代科技的虚拟和不确定。
在《云图集》中,云垂天通过对"云"的多重阐释,展现了中国文化在全球化时代的适应性和创造性。他既保持了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又积极拥抱现代文明的挑战,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了一种动态的平衡。
云垂天的诗歌创作深受新媒体文化的影响。他的诗歌具有强烈的视觉化倾向,十首诗均以"图"为题,体现了图像文化对诗歌的渗透。在新媒体时代,诗歌不再是纯粹的文字艺术,而是与图像、声音、影像等多种媒介发生着复杂的互动。
云垂天的诗歌还体现出对网络语言和数字文化的敏感。如"宇宙飞船"、"人工智能"、"芯片"等词汇的大量使用,反映了数字时代对人类生活的深刻影响。他通过将这些现代科技元素融入诗歌,创造出了一种新的数字诗学。
更重要的是,云垂天的诗歌探索了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保持诗歌的独特性。在一个图像泛滥、信息过剩的时代,诗歌必须找到自己的生存策略。云垂天通过创造一种高度浓缩、充满张力的语言,在信息的海洋中为诗歌开辟了一片独特的空间。
云垂天在当代诗坛的独特价值体现在多个方面。首先,他通过语言实验为汉语诗歌开辟了新的可能性。他的词汇拼贴、语法颠覆、风格杂糅等手法,丰富了汉语诗歌的表现手段,推动了诗歌语言的创新。
其次,云垂天通过对多重文化资源的整合,创造了一种新的文化诗学。他的诗歌融合了古典与现代、东方与西方、高雅与通俗等多种文化元素,体现了当代文化的复杂性和多元性。
再次,云垂天通过对当代生活的敏锐观察和深刻反思,为诗歌注入了新的时代精神。他的诗歌不仅是艺术的创造,更是对当代社会、文化、技术等问题的思考和回应。
最后,云垂天的诗歌还具有重要的美学价值。他通过超现实的意象、荒诞的场景、拼贴的手法等,创造出了一种独特的美学风格。这种美学既不同于传统的和谐美,也不同于西方的崇高美,而是一种在矛盾、冲突、断裂中呈现的新的美学形态。
通过对云垂天《云图集》的全面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在语言运用方面,云垂天通过古典词汇与现代术语的拼贴、语法规则的颠覆、语言风格的多重变奏,创造出了一种古今杂糅、雅俗共赏的诗歌语言。这种语言既保持了与传统的联系,又体现了强烈的时代特征,为汉语诗歌的语言创新提供了新的可能。
在意象构建方面,云垂天通过对传统意象的解构与重构、现代科技意象的创造性引入、身体意象的符号化处理、视觉化倾向的强化,创造出了一个多元、开放、充满张力的意象世界。这种意象策略不仅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更体现了诗人对当代生活的深刻洞察。
在主题表达方面,云垂天通过历史意识的碎片化重构、死亡书写的仪式化与荒诞化、欲望表达的身体化与政治化、技术反思的哲学维度,展现了对历史、生命、欲望、技术等重大问题的独特思考。这种主题处理方式既具有历史的深度,又具有现实的针对性。
在叙事手法方面,云垂天通过多重视角的自由切换、非线性时间的拼贴艺术、人物形象的符号化塑造、戏剧化场景的舞台化呈现,创造出了一种全新的诗歌叙事模式。这种叙事既保持了诗歌的抒情性,又增强了其叙事功能,为诗歌的文体创新开辟了新的道路。
云垂天的《云图集》不仅是一组优秀的诗歌作品,更是中国当代诗歌在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全球、文字与图像、抒情与叙事等多重张力中寻找出路的一个缩影。他通过自己的创作实践,证明了中国当代诗歌具有强大的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
当然,云垂天的创作也存在一些值得探讨的问题。比如,过度的语言实验可能会损害诗歌的可读性;过多的文化符号可能会造成意义的超载;强烈的视觉化倾向可能会削弱诗歌的想象空间等。这些问题都需要在今后的创作中进一步思考和解决。
总的来说,云垂天《云图集》的艺术价值在于,它在继承中国诗歌优秀传统的基础上,积极吸收当代文化的各种营养,创造出了一种既具有民族特色又具有时代精神的新的诗歌范式。这种范式不仅丰富了中国当代诗歌的创作实践,也为我们思考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命运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在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云垂天的创作探索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它告诉我们,只有在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全球的对话中保持开放和创新的姿态,中国诗歌才能在新的时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本文为云垂天《云图集》诗歌研究学术文章
© 2025 诗歌研究学会 版权所有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