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见反馈

唐承华的艺术: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

诗讯

2021-11-25 18:13:05

西部秋韵-80X120cm-2021

  

  在泰山之巅,或西北坚硬的峡谷中,找一块平整的摩崖,让唐承华留下自己的大作,不知几千年后的新新人类或外星人,面对二十世纪的人类留下的“痕迹”,在他们足够聪明的眼光中,会不会如同牛顿一般,在一颗苹果落地的姿态中,发现再造世界的新奇?这当然是我的异想天开。


  21日,在兰州疫情好转、逐步解封前夕,接西北师范大学陈卫国兄电话,告知著名艺术家、中央美院教授唐承华先生滞留兰州月余,创作了80余幅作品,从中精选出40幅布展完毕,邀我前去观看。上午11时到达,陈卫国和唐先生在西北师大美术学院展厅等候,于是边看边攀谈,从楼下,再到楼上,冬日的阳光从天窗透进室内,照在墙壁、楼梯上,宏大的图式和缤纷的色块从不同角度呈现出来。在部分作品中,巨大的“十”字型符号,像天空掠过的老鹰,把翅膀的阴影投射在我的心田。其后移步陈卫国画室喝茶聊天,话题是散漫的,但始终围绕着唐先生的艺术展开。去之前,从百度查询唐先生的相关资料,发现国内几乎无人读懂唐先生的艺术,倒是德国著名的批评家贝阿特·莱芬塞德(德国路德维希当代美术馆馆长)堪称天涯知己,从异域文化的视角得出如下认识:

  唐承华作品的特别之处在于,观众在第一眼看到作品时,就能够感受到他的那种高度自信和自主的意识,他以这种自信调绘出的色彩旋律,超越了纯粹概念性的绘画(如风景、树木、河流、城市等),激发了其内在的力量。几乎是在不经意间,观者就相信自己已经置身于波光岛影的湖畔岸边,或是感到正面对着一棵枯树背后炽热的红色晚霞。大型装置“天边的云彩”,在烈焰熊熊的红色和温和沉蕴的绿松石色之间寻找着对比,而两种颜色又天衣无缝地过渡到一起,作品中起到切分作用的黑色和色彩形成了一种独立的延续效果。唐承华就是这样创造了一个绘画空间,尽管完全抽象,但是一如中国古代绘画,也如同二十世纪中叶欧洲和美国绘画所“发明的”自由抽象画风那样,充满了绘画创作的精神力量。这种力量带着扣人心弦的紧张感,但是也在找寻着专注的境界:他并非是不经反射的行为,而是发源于内在集聚的态度,这种态度懂得安排力量,将情绪的和声导向姿态的强度,一切都在震撼并找到节奏和音色,最终和大自然、宇宙融为一体。

 

  这段话有几个核心词汇,深中肯綮:超越了纯粹的概念性。反射的行为。导向。融为一体。

 

  西部秋韵-150X150cm-2021


  在这里,“超越纯粹的概念性”,与唐承华跨文化的艺术履历密切相关。1988年,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美术系油画专业。1992年,日本名古屋艺术大学研究生毕业。1995年,毕业于日本爱知县立艺术大学研究生院油画专业、获艺术硕士学位。1994至2022年,被聘为日本NHK文化中心讲师。1996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天地悠悠·”专题版画展。1999至2000年,远赴美国纽约市立大学亨特学院研修两年。2006年以后,多次赴英国剑桥圣·巴纳巴斯国际版画中心、德国洪布罗伊希岛基金会、德国杜塞尔多夫马尔卡斯腾美术家协会、瑞典阿特利艺术中心等地驻地创作、访问交流。长期在国外行走的生命体验,对西方现代主义艺术的抽象性、表现性、构成性,甚至某些观念性的东西,不仅来自具体的现实生活层面,也来自精神感受的层面,正如莱芬塞德所言,在他的创作中均有一定程度的“反射的行为”。问题是,莱芬德赛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他以一个批评家的敏感捕捉到了唐承华的绘画表现“从情绪的和声导向姿态的强度”,却忽略了(或不大明白)“导向”中的跨文化身份,毕竟唐承华的血统中深藏着中华文明的基因。

  跨文化背景赋予唐承华“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视点。我俩的对话也涉及这一观点,那就是,任何文化系统中的话语形式,或以某种形式所传达的知识、概念,都会让人陷入决定论的困境,对个体生命构成禁锢和桎梏。换句话说,从某种文化传统或知识体系出发的生命体验,不可能契合另一种文化传统或知识体系出发的生命体验。这一感受伴随着他的行走越发强烈。在西方话语体系中,基于自然科学背景和强大的数理逻辑传统,才有蒙德里安高度抽象的格子艺术,在其所呈现的和谐图景的背后,赖以支撑的是绝对价值理念。中国画永远是半抽象、非科学的,但以临摹为能事的传统文人画一脉,让“隐逸”观念徒具形式,从根本上难以起到调适身心的作用。不论古典主义,还是现代主义艺术,一种新艺术出现,意味着某种观念或生活方式的改变,高更所采取的办法,就是远走塔希提岛,去做“一个野蛮人,一头在树丛中没有颈圈的狼”。

 

  西部秋韵-80X100cm-2021

 

  对于唐承华来说,逃避不是办法;拒绝某种“观念”并不意味着拒绝思想,人不可能抹去自己走过的足迹。回头再审视画中的“十”字型符号,无疑是某种固化观念、知识体系及其表现形式的隐喻存在,也是人类必须背负的精神“十字架”。正视深蕴正反力量的经验形式,就是正视自己的现实情境。如果说,基于西方哲学的油画艺术,构成性是其最大的特点,一切油画的媒介(包括形式在内)都是色彩的媒介,那么在我看来,唐承华画中的“十字’就是构成性符号,它并不构成画面的框架模式,但却是画的内在支撑;在他的手中,色彩保持高度的独立性,画笔有硬的板刷,有去掉高粱米的穗头,成为唐承华表达自我感受、出奇制胜的金箍棒。他能做的就是化身孙大圣,返身进入高度抽象的理念世界,所谓“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用解构的思维改变各种形式的方向,让万物从中解放出来,在一个全新的引力场中舞蹈、游走、嬉戏。在色彩与色彩的自由碰撞、收放、呼应、漫衍中,重塑一个再平衡、再和谐的感性世界。尽管界限依然存在,但它不但不限制,反而出其不意地促进了色彩的即兴性、随机性的创造性表现。


 

西部秋韵-150X150cm-2021

 

西部秋韵-150X150cm-2021


  下面摘抄部分能查到的主要个展及命名:

  《唐承华作品展》,日本佐藤美术馆,1995

  《天地悠悠》,中国美术馆,1996

  《南方情韵》,英国剑桥圣·巴纳巴斯国际版画中心,2006

  《天边的云彩》,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2007

  《TANGSILK漫延》,中国美术馆,2011

  《痕》,北京圣之空间,2013

  《衍》,深圳关山月美术馆,2013

  《行走的风景》,北京今日画廊,2014

  《覆盖记忆》,北京圣之空间,2014

  《漫衍》,深圳影-艺术空间,2014

  《未来世界》(公共装置艺术),上海BMW体验馆,2014

  《色问》,郑州YAGA空间,2015

  《自然的印痕》,秦皇美术馆,2015

  《转景》,北京上舍空间,2015

  《元相》,温州年代美术馆,2015

  从这些画展的命名上可以看出,他力图避免从一种观念陷入另一种观念的框架之中,做出非此即彼的选择。对他来说,“道在天地之间也,其大无外,其小无内”,世界不存在边界感,从造物走向无物,从确定走向不确定,是驱使画笔无声的律令。他把空间的艺术变成了时间的艺术,甚至是超时空的,一切都在静静地发生,漫与衍是永恒的主题。自然而然,绘画的意义不在绘画外,正如德国表现主义画家吕佩尔茨所言:绘画的现实意义就是绘画本身。

 

  西部秋韵-80X120cm-2021


  西部秋韵-80x120cm-2021


 

  西部秋韵-80x100cm-2021


 

  西部秋韵-80x100cm-2021


  一个人的到来,让色彩之梦变得更深沉了。这是唐承华先生第一次来兰州,画画之余,他的行走路线被限制在校园里。初来乍到之际,各种高大的树木开始绿中泛黄,眼看着树叶慢慢枯萎,最后夹杂着细密的粉尘,裹挟着冬天来临的巨大讯息从枝头落下来,落在了他宾至如归的感受中,也一点点渗透在他的色彩中。陈卫国偶尔会载着他沿罗九公路进入“边关如铁”的北山中,再看他的色彩就不仅仅是绿中泛黄了,而是获得了一种与内心状态相对应的雄浑、苍茫的原始感受。这种感受不带丝毫的悲凉,有的是丰沛的元气和野性,因为美好的色彩永远处于一种甦醒的状态之中,等待着随时被唤醒,来到春天的树林中。这批作品命名为“西部秋韵”可谓恰如其分,与他十年前以粉色为基调的“江南情韵”遥相呼应。表面上看,色彩变了,究其实,正如心学大家王阳明所说:“心即理”,只有“心”,才能把握真正的形式和理想。“西部秋韵”无疑是唐承华行走中“心印”的投射,也是王阳明“吾性自足”的表现,一个狂放、率真、强健的生命力形象,从中跃然而出。这就是说,色彩的文化意义反映在心理学上,参与了自我意识的建构。

  结构与理性相联系,色彩与感性相联系。有人说,唐承华的画,“一切都在理性的把控中”,按我的理解,唐承华画中不存在固化的结构,它的结构呈现为运动中的色彩关系,所谓的理性也是感性的体现。唐承华明白,如果把仙鹤关在笼子里,就会灵气全无。他的色彩讲究笔致神韵,常常给人“惊鸿一瞥”的效果,你要从右边抓住它,它突然从左边飞走了。不经意间出现在画面中的每一个色块、色点,都不是多余的,你要剔除其中的一块或一点,另一块或一点就会跳脚、喊叫。

  在西方艺术范畴中,主体与实体、形式与本质的“二元论”趋于极致和强大,因其强大,反而遮蔽了存在论的根基,这恰恰是唐承华力图要颠覆的对象。只有在中国文化“吾心便是宇宙,宇宙便是吾心”的一元论中,才能获得最原始的感受和最基本的思考,实现莱芬塞德所讲的“最终和大自然、宇宙融为一体”,就是我们常常挂在嘴边的“天人合一”。因此之故,这种生猛的原生态色彩艺术,在日本追求“物哀与幽玄”的唯美艺术的码头文化中见不到,在永远与人的灵魂纠缠、厮杀着的西方现代主义艺术中,也难得一见。从某种意义上讲,唐承华的艺术是对西方极简主义艺术的还原和复活。

  唐承华的艺术,与摆脱小市民的狭隘、精致主义趣味有关,与挣脱时下令人窒息的机械化、数字化有关。

  跨文化背景是唐承华艺术合理性的前提。在中西文化的交汇处,给我们呈现了“缘就是源”的探寻和精神突围的艺术历程。这也是我和唐承华先生见面时表达的观点。

 

  西部秋韵-80x100cm-2021

 

  西部秋韵-80x100cm-2021

 

  西部秋韵-80x100cm-2021

 

  西部秋韵-80x100cm-2021

  

  作者:北辰,来源:兰州画魂


  (编辑:夏木)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