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见反馈

为什么有的诗乏味有的诗优美?

诗讯

2021-04-07 14:23:24

  有一部分人,当他写文章的时间超过一定长度,就会哧溜陷入一个坑:字多意思稀。诗歌的表达艺术追求凝练和精粹,所以除了趋向字越来越多的上述情况以外,又有陷入另外一个坑的情形:字少意思也少。诗与文同属文学,二者存在共性,那就是要求言必由衷,切中肯綮,所以它们面临的泥沼是相同的。诗的凝练与散文的精确是相反的,因而它又具有性质相反的特殊泥坑。作为诗歌,无论字多字少,言之无物的问题常见,实际上也无法避免。这就是作为诗人的不易,他面临着双重危险的境地,比别人多一重。因此,写诗所持的审慎态度,就是既要如临深渊,又要如履薄冰,也就是要加倍地警惕。

  文章读起来乏味,不外乎两个原因:一个是内容无趣,一个是没有内容。内容无趣的,以鸿篇巨制的学术著作为代表。要不是一部分人为了谋生而不得不下死功夫钻研,正常人根本看不下去——当然这个比喻是跛脚的,有一些人单纯就是沉醉于严谨逻辑的高级乐趣,不是为了稻粱谋。没有内容的,很不幸,要以我所热爱的诗歌为代表——当然只是某些作品,不是所有的诗歌。诗歌的字数通常不多,只可惜内容更加稀薄。把一首诗读完倒是很快,花不了多少时间,要是读完了还不知所云,也没有感受到机智,趣味体现在哪里呢?

  诗就是蚂蚁搬树叶,以小搏大,也要脉络清晰,历历在目。好诗有一个判断标准:如果有人闲来无事,决心把它的创作背景和意蕴内涵梳理清楚,所耗费的文字必定比诗本身还要长,可能长很多倍。不光古诗,白话诗也是这样。这就是说,在某种意义上,诗是一种精巧的、有呼吸、有气息的提纲。

  好诗同时具有生机和美感。

  有这么一种诗,它们的特色可以描述为:深沉。比如德国诗人荷尔德林的作品《人,诗意的栖居》——

如果人生纯属辛劳,
人就会仰天而问:
难道我所求太多以至无法生存?
是的。
只要良善和纯真尚与人心相伴,
他就会欣喜地拿神性来揣测自己。
神莫测而不可知?神湛若青天?
我宁愿相信后者,这是人的尺规。
人充满劳绩,但还
诗意地安居在这块大地之上。
我真想证明,
就连璀璨的星空也不比人纯洁。
人被称作神明的形象。
大地之上可有尺规?
绝无。

  作品的背后隐藏有宏大而且自洽的某种体系,而诗句只是它在不同角度、不同侧面的局部的反光与体现。我们一边读诗,一边我们思索,努力窥一斑而见全豹。这种在头脑里进行的拼图试验,就是读诗的乐趣。拼出来的图画越壮观,越生猛,诗歌的内涵就越丰富,越优美。

  这是文字平平无奇,但是内容异常丰富的好诗。

  有这么一种诗,它们的特色可以描述为:雅致。比如古希腊女诗人萨福的《新娘》——

有若娇红的苹果挂在树梢,
在最高枝头,被采果人忘了。
不是忘了,而是想采采不到。

有若山里的风信子被牧人践踏,
虽然倒在地上,但还开着紫花。

  诗的内容很简单,文字也很简单,但是表达的方式精巧,把赞赏之情隐含于其中。她要诉说的其实就是一种赞叹。她充分地做到了这一点,超过了很多人。

  有这么一种诗,它们的特色可以描述为:清澈。比如俄罗斯诗人莱蒙托夫的作品《美人鱼》——

美人鱼顺着蔚蓝的大河漂流,
一轮圆月照得她光彩耀眼。
她使劲拍打着银色的波涛,
要把浪花泼溅到月亮跟前。

河水汹涌翻滚,哗哗作响,
把倒映在水里的云影摇晃。
这时美人鱼唱起了歌儿,
歌声一直飞到陡峭的岸上。

  内容和语言都很简单,诗人采用白描的手法进行精确描绘,细节处一丝不苟,同时又透着一股宁静和异域风情,蒙有梦幻般的色彩。这也足够了。

  诗的优美丰富多彩,不可穷尽。优美的诗歌无一例外,都富有内涵和勃勃生机。乏味的作品则相反,千篇一律。


  (编辑:夏木)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相关推荐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