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见反馈

唐宋数首诗歌中牧童与笛构图的深层情结

诗讯

系统 2021-04-22 15:47:15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是耳熟能详的一首唐诗。诗中“牧童遥指”,无疑是整个画面中最生动传神的部分。唐宋诗歌创作,实际上很大程度上是同题诗大赛。在这些诗歌中,时、史、人、景等,反复进入不同诗人的视线,其中如牧童与笛。

  试看唐人吕岩《答钟若翁》一诗:“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吕岩并不是唐代有名的诗人,但他这首诗写得逸趣横生,恬静安适的心态跃然纸上。宋代大诗人黄庭坚写有“牧童”一诗:“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陇闻。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黄庭坚这首诗别具一格,牧童与笛,成为与朝市熙熙攘攘的强烈反衬,也是淡泊名利、清心寡欲的象征。宋人贺铸也写有同类诗《茅塘马上》:“壮图忽忽负当年,回羡农儿过我贤。水落陂塘秋日薄,仰眠牛背看青天。”诗人也曾有“壮岁哪知世事艰”的豪情,然而终究“古来万事东流水”,最使人追怀的还是“仰眠牛背看青天”。那是一种率性无为、顺其自然的人生真趣!宋人雷震则将这种情趣推向更无挂碍的高度。试看他写的《村晚》:“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雷震写的村晚,更像是桃花源里的村晚。

  这四首诗,如若以自然高格去评论,名气不大的吕岩与雷震,要超过贺横塘与黄鲁直,完全可媲美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黄维。从这几首诗也可以看出,牧童与笛子的构图,是横亘在中国传统文化心理上的一轮明月!明清两代,也有诗人写到同一题材,只不过前人题诗在上,他们没有超越罢了,笔者在这里不一一例举。

  唐、宋两代及后来的诗人,为什么对牧童和短笛念念不舍呢?从哲学上看,中国传统哲学是追求天人合一的。从社会理想上看,桃花源一直是中国人的梦境。牧童是真纯无邪的代表,短笛流淌心灵自由的乐音,这其实是传统士人梦寐以求的理想人格和理想人生的表现。理想社会、理想人格、理想人生,在牧童与短笛的结合上得到充分体现。归根结底,这是农耕文明的终极表现。那么,牧童与短笛的构图,为何又在唐宋集中反复出现呢?很简单,唐、宋时代文化、经济达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高峰。尽管上述几位诗人,基本上生活在中晚唐和宋中后期,迭遭战乱,特别是宋朝对外萎弱,屡受侵逼,但是,唐宋鼎盛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所从未有过的辉煌,它构筑起的理想高地、文化高地、心灵自由高地,依然是文人士子们念念不忘的。因为有标杆,自然有对照后的苦闷、压抑与失落,自然也就要描绘一幅心灵的理想蓝图。

  作者:木铭

  (编辑:夏木)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