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心的幽灵总有一天要说出明亮的标点
内心的幽灵总有一天要说出明亮的标点
——记九O后北京青年诗会第一回活动
张雨晨
感谢陈家坪和吴忱的诚挚邀请,让我在北京“暂在集”参与了一次精彩的诗歌交流,也认识了一些新朋友。在静谧的“对话空间”,我们内心的声音汹涌而出,像海浪一样勇敢对峙大风的阻力。这里,我们就是“自己”,而诗就是“诗”,是我们共同坚守的语言。此外,与好友思铸航在北京相聚,是我们武汉旅行后又一次可贵的见面,就像樊杰说的“现在最重要的就是面孔”。
活动以陈家坪的纪录片《只有黎明在微笑》开场,关于这部片子我曾与陈家坪进行过访谈,一些细节就不再重复谈。《只有黎明在微笑》是一首纪实性的影像之歌,在无数镜头中,那些诗人都在“挣扎与解脱”中寻求“诗人为何”?他们也在日常生活中呼吸那种人生的本真与不安,所有的情绪都被装入一行一行的诗句里,好似诗意空间有如宇宙一样无穷大,但最终却是“永不能理解时代对一个人的安排”。以此片开场并非是要给诗人的命运下一个注定的基调,更多的还是提供了一种对诗人群像的观察,因为我们也深处于“一代人”之中,那么,我们将如何表达?
观影结束后,由吴忱主持的诗歌交流会正式开始。每位诗人读自己的作品,然后相互交流阅读感受,在一种自由的氛围里许多命题被随之抛出,给活动策划之外带来绝妙的惊喜。
青年诗人侯乃琦
侯乃琦的《逃》凝聚了锐利的语言和步步深入的思考。她的诗是慢热的,深潜其中才能有更好的感触。侯乃琦之前出版的《镜里水仙》带有一定的童话色彩,但从侯乃琦的近段时间的写作来看,她是那种敢于突破自己的诗。因此,活性表达在新文本中可以折射出来,诗人能够“对抗自己的固化”是非常可贵的品质。
青年诗人思铸航
思铸航的《旧情人手札》着重思考了“故乡与生活”。他从延安到延边,拥有丰富的地域体验,在“跨越”中试图理解自己的故乡和远途。在写诗之前,思铸航一直是一个小说写作者,因此叙事和临场感在他的诗歌中都有所体现,把握小说和诗歌的写作平衡成为思铸航这半年的重点。谈到00后诗人的写作,思铸航形容为“逃离故乡的写作”。从某个大环境中脱离出来,再次成为“自己”,可能是很多年轻写作者的理想。我和思铸航共同创办了《马赛克诗刊》,努力发现独立表达的00后写作者。对于00后的写作,我们仅仅是在探索,目前很难有什么结论。
诗人樊杰
樊杰致力于收集散落的现代诗歌读本(包括诗集、民刊、信件等),为建立中国现代诗博物馆,他做了大量富有历史意义的收藏。在他看来,自己还是一位诗歌初学者,他最近出版了第一本个人诗集《偶尔一片树叶落下》,以短章为主,侧重生活体会。虽然没有什么技法,但是这种自然写作还是将“美”较好的展示出来了。或许,这就是他的“初学者诗学”,充满灵动的趣味性。
诗人张后
同样,进行诗歌探索的张后是《访谈家》主编,他通过访谈的方式记录许多诗人的故事,逐渐拼出一个时代的精神图景。访谈绝非易事,如何更好的开口并收获有价值的信息,是非常考验访谈者的专业能力,这一点张后做的很好。“当代文化史的访谈”注定是一条漫长的道路,但是张后持有非常乐观的心态,他认为“我们不做,谁会做,要肩负自己的使命”。个人使命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在如今,能为捍卫真理而专注于一件事情的人,都是很不容易的。樊杰和张后用自己的方式,告诉我们,真理永远存在。
青年诗人张慧君
张慧君朗读的诗作有《初秋》《日月之下》等,她是我第一个在现实生活中见过的医学博士。繁复和紧密的学业曾困扰过她,随着个人调节她慢慢开始捡拾起写作的热情,直到最近出版《命如珍珠》,算是完成了一个阶段性的创作。如张慧君自己所说,个人的求学经历使我在写作上丧失了许多想象力,随时感觉思考乏力。但是,她对于“流动与过程”的把握还是很优秀的,樊杰称她为“天生的诗人”。由此,也推出了一个文学的自身价值,那就是我们可以抛开社会身份共同谈论自己的真实感受,甚至还能引起集体的共鸣与反思。
青年诗人王彻之
正在留学的王彻之朗读的诗作有《一位女士的画像》《牛津公园散步》等,陈重之朗读的诗作有《天线宿舍》《电子夜颂》等。他们的诗为我们展现了视野更为广阔的青年写作面貌,身处国外的日常经验并非是提供了一个截然不同的写作环境,而是提供了一个更多可能的汉语空间。我曾热衷于阅读马来西亚的华语文学,他们的表达我一直感觉是“多元且有力”。王彻之的诗有较强的学院倾向,而且,他对日常生活具有很强的观察能力,能从细节中提炼出世界的美学张力。陈重之的诗短小精悍,单单几行就可以勾勒出心理际遇,未加什么修饰却能准确的抵达“思绪之地”。
青年诗人吴忱
“暂在集”主人吴忱本身也是一个写作者,他朗读的诗作有《天门山坠石》《绿箩》等。相比于大型的官方诗歌活动,吴忱更喜欢带有一定私人意味的文友小聚。很多写作者容易陷入集体的狂欢,而丢失了写作的初心,“到底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在吴忱这里是以“自身的生活选择”作为答案。
由于我的外语并不出众,所以在翻译方面基本处于一窍不通的状态,但是我此前和程一身聊起佩索阿,还是有很多收获的,这可能就是超越语言的力量吧。说个题外话,思铸航曾热衷于收集各个版本的《在路上》,这一过程也给了我一些启发。许多朋友因为时间上的安排未能参与第一回诗会活动,在此表示遗憾,期待未来在北京相聚。本次诗会活动源起于陈家坪主编了《九O后北京青年诗人作品集》和《九O一代青年诗人访谈》,对书中内容的阅读,待有所体会之后我会专门写文章,在此就不多多说了。
近两年,以北京和云南为主,我开始逐渐接触90后诗人。相比于文本阅读,具体的见面认识更能理解诗人表达的缘由。在我看来,这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文学观察。我也试图通过影像去表达和记录,这将是我接下来的一个长期探索。无论什么时候,真诚都是动人的。栖息在内心的幽灵总有一天要说出明亮的标点,即便今天我们看不见这些倾吐的价值。但是,时间会验证,会解答,会对照,会领悟。我们把自己的属性当作存在的描述,形象,何时会游动在秘密之下,而我们始终记住呼吸的过程。
张雨晨,2004年生于杭州。导演专业在读。作品见《滇池》《青春》《江南诗》《十月少年文学》等。2022年与友人创办《马赛克诗刊》并担任主编。
(编辑:张坚)
分享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