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见反馈

桥洞诗计划

诗讯

2024-10-13 11:05:00

桥洞诗计划

 

Part.1 桥洞诗计划宣言

Part.2 桥洞诗计划内容介绍

Part.3 联系我们

 

 

Part.1 桥洞诗计划宣言

一种永恒的时差存在于异国文学的创作和大众对他们的认知之间。

数十年前的中国诗人们讨论里尔克、策兰、荷尔德林与诺瓦利斯,数十年后的中国年轻诗人们提起德语诗歌对自己的影响,依然在提起里尔克、策兰、荷尔德林与诺瓦利斯;数十年前的德国诗人们谈起中国诗歌,除了浩如烟海的方形格律诗,郭沫若、冯至、穆旦、杨炼、海子、北岛、顾城的名字为人所知,数十年后德国诗人们谈起中国诗歌,除了那些已经被提起千百次的名字,当代创作图景竟一片空白。

也许很多人会说,这并不是诗歌的好时代,因为在关注程度上,诗歌一度被挤到了文学的边缘,许多不关注文学的人们,甚至并不知道当代诗歌是如何继续存在着的。几乎所有广为流传的诗句似乎都不是本世纪的作品,人们似乎也更倾向于短平快的情绪疏解,和更为不需思索的审美体验。当然,我们也有理由说这是诗歌的最好时代,因为我们处在识字率史上最高的时刻,所有人都能阅读,所有人都有了表达自己感受的工具。从绝对数量上来说,写诗的人会比历史上的任何时刻都要多,如果你认同诗歌从来不只是文人的事。

可是,不管我们的视角来自宏观还是微观,我们的立场是站在文学史还是个人史上,我们都必须承认,诗歌写作是困难的,只有这一点,古来如此,从未变更。造成这困难的原因有很多,对一个闪耀的灵魂来说,一种苦难是,越想挣脱枷锁,就越容易在暴风雨中遍体鳞伤;而另一种苦难是,越努力地想要挺起脊梁,身躯就会在千百道鱼钩和鱼线的撕扯下变形扭曲,在微弱的光明下更显得滑稽,被暗处安稳躺下的声音冷眼嘲笑。

回过头来我们会发现,个人的命运与创作,似乎都是海上浮舟,看似天地广阔,实际上最终留给生存的只有几个命定的港口。但无论苦难与风险,创作是一种必然,因为总有人不想被枷锁困住,总有人不想一直躺着见不到日出。在词义浮沉的大海中,一首诗就是一道明确的航线,必有人为沉没者留下印记,为后来者引导路途。

而今,中国与德国并非两个孤岛,数十年的全球化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链接了我们的生活,我们共享时代和随之而来的迷茫,即便它们在我们各自的社会里有不同的样貌。我们必须找到某种方式进行真正地沟通对话:以当下面对当下,从母语直达母语,让问题回答问题,令困境解救困境。

桥洞诗计划正是出于这样一个简单的想法,我们都如此相信,诗人是母语天然的探险者与开拓者,永远有人造船出海,所以也永远需要有人为他们织绳补帆。这个计划开始于一个瞬间,当一个深受李贺影响的青年人走在慕尼黑的雨夜,自己的创作与翻译交织在脑海之中,他恍然间明白长久以来的失落感来自何处。一道横亘东西的巨大文化裂缝在他脚下,催促他赶紧选择一边。所有紧握的手臂都要被斩断,所有不忍分离的拥抱都要被吞没。在这一刻,他对自己的处境和想做的事情有了清晰的认知,于是有了一个最初的想法:要介绍那些中国和德国的青年诗人,在痛苦和欢欣中诚恳写作的人,相互认识——让中国当代诗歌中的深刻篇章面向世界发出声音,也同样看一看在天然连贯的时空中,使用不同语言的诗人们都在做什么。

我们处在这样一个世界,不同的语言,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出身割裂人群,世界大同一度变成一种狂想。只是在我们以某种决绝的姿态,写下第一句诗的时刻,我们就应当知道——没有天然的乌托邦桃源为我们预备好,没有哪一种理解不经历痛苦就能被体会,从没有哪一种友爱不通过勇敢和耐心就能被贯彻。所以我们必须保持热情,翻译痛苦,传达渴望,捍卫我们所见到的所有美好的品质。桥洞诗计划基于这样的目的,试图在日渐分裂的世界中主动拉起他人的双手。我们并非沟通的桥梁本身,而是支撑桥梁的桥洞——

我们有幸遇到了许多认同这一想法的人们,在各自的孤岛,仍然对另一岸抱有善意和相信。许多这样的人聚集在一起,形成了桥洞诗计划最初的形态。如今,那个最初的想法得到了许多支持与助力,变成了一个横跨多种语言,多重媒介,多个区域,涉及诗人、译者、学者、艺术家以及所有读者的巨大计划。在此,我们特别感谢所有为桥洞诗计划付出的老师们,同学们,朋友们;我们特别感谢所有为桥洞诗计划提供支持和帮助的机构和组织们;我们特别感谢所有为桥洞诗计划抱有期待的你们!

我们致力于将各语种青年诗人的作品收集、整理,并培训新一代的译者,为他们提供舞台与长久支持——也许有一天,真正的桥梁在他们手中得以建成。在此之前,我们不为了某种功与名,只为长久地为流人支撑起桥洞。我们期待伟大的诗人,渴望人与人之间的亲密与信任,但并不幻想这一切理所应当成功——须知美好的事物得来从不轻易,希望只存在于主动之中。

毕竟,写作是恒久的,希绪弗斯神话力证劳动天然光荣,从这里,我们情愿投身时代。

李靖

2024年9月30日

于慕尼黑

 

 


Part.2 桥洞诗计划内容介绍

 

 

 

1.“生活与洞见”诗读选——主题征稿

本次诗读选主要关注一个群体——九零后;

本次诗读选主要关注一种状态——进入社会生产后仍然坚持表达和创作。

我们相信,文学与时代是紧密相连的。九零一代的文学创作从“摹仿前人”到“学养为核”,当下已然显现出这一群体在进入社会生产、或成立家庭后,对于生活、社会、历史、人生的独特洞见。在如今互联网时代下,仍旧坚守在传统文学阵地中的诗人是值得尊敬的,他们的作品反映时代,更是值得被看到的。借此契机,我们希望构建一处可以严肃讨论、批评、推举青年诗人作品的交流平台。在选评结束后,我们会为诗歌的宣传和探索做出更多直观的可感受物,并在后续公布更多我们可以为青年诗人们做的事情。

我们希望读选人群体是既有影响力又有活力的。因此,我们特别邀约了知识经验层次丰富的读诗人:

艺术家、诗人、译者、学者部分(无先后顺序)——

杨炼、臧棣、陈曦、李睿、欧阳江河、晴朗李寒、戴濰娜、王家新、陈家坪、厄土、韩博、胡桑、黄灿然、路东、王东东、江汀、侯磊、义海、小河、周云蓬、方瓶、害马、毕如意、黑辞、糕糕、李靖、殷子虚、叙矣、Katharina Shultens(德)等。

社团及媒体部分(无先后顺序)——

社团:几何诗社、五四文学社、马赛克诗群、零零诗社、好朋友诗社

媒体:北土、杨柳风艺文空间、进化耳朵、拱廊计划、小众雅集、读首诗再睡觉、外国诗歌精选、泼先生PULSASIR、南方诗歌、北京文艺网、不找北小酒馆等。

特别评委:AI评委。

本次读选,将以全匿名的方式接受投稿,我们将公开专用邮箱收集稿件,然后导入网站后台,读诗人们使用账号密码登陆系统进行评分。这一过程是完全隐去作者笔名、身份、单位。

具体征稿要求很快就会正式公布,敬请期待。

 

2.“诗与诗艺”系列讲座

在身体力行展开跨文化对话的活动的同时,我们意识到跨文化活动本身所具备的重要价值。我们希望将我们的所见、所闻、所感,置于理论视域下,进行总结与反思。尤其是在比较文学视域下,关注真实发生着的创作现场,对这些现象进行记录、整理、总结;还会为这些正在发生着的文学实践和交流内容进行分析和思考,为广域的全球史观文学史书写留下素材和经验,并直接参与到文学史的书写中去;此外,我们同样希望译介新兴的文学理论,对话学者与研究者,促进学术交流,促进我国文学理论研究的发展。

桥洞作为一个讲座类公众号,还是要抄起老本行——所以我们会邀请一些嘉宾,以线上讲座的形式,分享他们对于诗歌和技艺的理解,相信这些讲座能够轻松有趣。

具体内容敬请期待!

 

3.诗歌艺术展

我们会组织不同城市、不同主题的各类诗歌活动,除艺术展外,读诗会、跨界演出、诗电影放映、诗歌节、开放麦、诗歌文创开发也在我们的后续计划中。我们希望借助这些活动,让诗歌走进人们的生活,为诗歌活动开拓出更好的土壤来。

 

4.诗歌翻译工作坊

在整个项目的计划中,我们一致认为最重要的环节是诗歌翻译工作坊的构建,这不仅是我们工作的目的,更是我们工作最有意义的成果本身。诗歌翻译在文学研究,特别是比较文学研究中的环节中,原本应当是至关重要的:诗歌是最能反映一种语言文学水准的艺术体裁,更是不同文明之间文学形态的最本能反应,同时诗歌在后现代语境中,逐渐剥离了复杂的社会功能,反而更纯粹肩负着整个人类艺术的最前端审美实验。跨文化交流依托诗歌作为载体,更应当是远离资本喧嚣的难能可贵的一片净土。

在消费主义浪潮下,其他艺术形式或多或少在被大众娱乐过度消费,然而诗歌本身以其窄小的受众群体,不稳固的发展形态俨然成为小众文化乃至亚文化的狂欢阵地。当我们谈论外国诗歌时不难发现,译本诗歌作品显示出学术化翻译、滞后性翻译、功利性翻译的特征,活跃的文学活动在这样的情况下被遮蔽。然而在文学史的书写中,新时期的诗歌创作、诗歌研究、诗歌翻译应当是广域的、客观的,同时我们也应当更多地了解全世界不同文化内正在发生着的诗歌当下。显而易见,诗歌翻译工作不仅仅是一座桥梁,更是构成桥梁的基础,这也正是本项目“桥洞诗歌计划”的本来含义。

翻译工作坊的工作是实际的、具体的。因此,我们会将翻译成果以不同的形式展示出来,包括且不限于出版刊物、流媒体文章、诗歌展、研讨会、讲座、视频影音、文学活动等。本项目“中德青年诗人对译论坛”部分中,亦会对工作坊的工作内容进行集中展示。同时,翻译工作坊作为我们即将展开的长期工作,也将成为未来诗歌活动的主要力量。

 

5.中德青年对译论坛

第一届中德青年诗人对译论坛拟于2025年5月在柏林举办,届时将邀请中德知名诗人、作家、学者、译者、艺术家进行交流。力图为中德青年诗人及译者搭建平台,提供资源,鼓励创作,完成对话。同时展示中德诗歌翻译工作坊具体工作成果。论坛预计举办三天,分为一个主单元,五个副单元。

主单元——诗歌分享会

本单元将为被邀请的青年诗人举办读诗会,帮助入选者阐明自己的诗歌创作理念,针对诗人们的文学主张进行讨论、辨析与沟通。

东西岸——诗歌后景的差异与共性对谈会

本单元将请中德知名学者作为主持,针对中德诗歌创作的当代景况与历史发展,文学史中的异同作为主要研讨对象,举办对谈会,为创作者及学者们提供机会寻求共鸣、引发思考、拓展边界、更新意识。

从母语到母语——译者研讨会

本单元将请中德知名译者作为主持,为中德诗歌对译工作坊的工作作出总结,为青年诗歌译者提供集中的交流平台,双边译者将在研讨会中从自身翻译经历出发,畅谈中文与德语语言特性在诗歌中的体现,讨论翻译过程中的困难与收获,交换经验以获得对翻译行为的新感知。

潜望镜——人工智能时代的文学生产与AI诗歌

本单元以客厅对话的形式,邀请不同年代具有代表性的创作者及研究者,聚焦于当代人类共同的的创作环境与现状,以及诗歌这一文学形式在未来需要面对的挑战与机遇。

另一种语言——影像作为诗意的符号

这是影像的时代,每个人都被视觉奇观牵引。而当我们创作诗电影时,新的觉知则浮现并塑造另一种感官。

在中国,诗电影这个概念具备巨大的潜力。2015年,毕赣导演的处女作《路边野餐》为他赢得了良好的声誉,至今仍是文艺青年心中的杰出作品。我们希望能够在论坛期间,挑选其中的优秀作品,邀请创作者,同青年诗人以及青年电影从业者一起,就诗电影这个概念进行探讨,鼓励他们从事这方面的创作。

轰鸣——中国音乐:传统而鲜活的诗歌变体

在中国文学史中,音乐与诗歌的结合成为了最传统的文学生产模式与传播机制。当代中国的摇滚乐,歌词所受到的关注远超过其他部分。中国音乐的歌词大部分都具备了天然的批判性、先锋性与文学性,它们或针砭时弊,或曲折幽深,其中翘楚甚至可以视作诗歌创作中的时代文本。近几年,中国音乐产业中正掀起一轮新的热潮,他们具备着巨大的影响力,无数或新或老的乐迷为各类演出提供着支持。

在此单元我们将邀请中国以文本创作而知名的乐队或音乐人,在论坛举办的同期,进行数场演出。这些乐队的受众几乎人人都是诗歌的爱好者,我们也期望能够借着这数场演出,为我们的诗歌论坛争取到更多的关注和资源。

 

 

 

Part.3 联系我们

策划组联系方式

 

yinzishi@qiaodong.team子虚,项目执行负责人
lijing@qiaodong.team李靖,创意设计负责人
xuyi@qiaodong.team叙矣,商业战略负责人
qiaoqi@qiaodong.team乔其,媒体宣传负责人

 

游民李靖、子虚、叙矣 | 本期编辑

吟游咒语师乔其、粥粥、桉仲 | 插图设计




(编辑:张坚)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