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在历史年轮上的短诗经典——读诗随笔 章继光
zhangjiguang 2025-02-18 11:28:36
(一)
诗歌创作是高度个性化的,诗人在语言的运用上往往各具风格和特色。尽管如此,诗歌语言也还是有它的共同点,这就是以少胜多,用比散文、小说等其它体裁少得多的语言文字表达出较为丰富的内容,简约、凝炼、含蓄被视为诗歌语言的共性之一。
为此,历代诗人在语言上所下的功夫都是呕心沥血的,“吟安一个字,捻段数茎须”,唐代诗人卢延让这两句诗,道出了古今诗人在语言上付出的努力和苦心追求。欣赏唯美,推崇古典主义的现代诗人痖弦说:“优秀的古典主义,永远以有限的词语表达无限的内涵,它是一种简洁、质朴、内持、懂得制约和滤清的艺术”(《记哈客诗想》,台北洪范书店有限公司,2010年)。另一位现代诗大家洛夫也强调指出,“以有限示无限”是他诗歌创作的一条重要经验(参见洛夫《魔歌》自序,《诗而有序》,深圳海天出版社2014年)。以浓缩的语言形式包涵丰富的内蕴,收到以少胜多的效果,这是古今优秀诗人共同追求的创作原则。阅读老一辈诗人的作品,我们常常从他们精心打磨的诗句中感受到惊奇的美学力量:
我们在朦胧的原野走来
一棵树,一闪湖光:它一望无际
藏着忘却的过去,隐约的将来。
冯至——《十四行集》(十八)
诗人以梦幻般飘忽的画面告诉年轻人,我们的生命和人生,就像旅途上窗外 “朦胧的原野”上的一棵树和一闪的湖光,一切“忘却的过去,隐约的将来”都躲藏在一望无际、依稀难辨的朦胧中。这样的诗句让读者获得一种模糊却又意味深长的人生感悟。
君问归期
归期早已写在晚唐的雨中
巴山的雨中
洛夫——《湖南大雪》
诗人巧妙地化用唐人《夜雨寄北》的诗意,以问答的形式,将内心三十多年积蓄的乡愁化成连绵不断的“晚唐的雨”、“巴山的雨”,把对家乡的思念表现得十分深切感人,使读者获得一种来自穿越历史的深深共鸣。
(二)
以诗人的创作经验而言,诗愈长则往往愈难经营、驾驭,写作的难度愈大,优秀的长诗通常是获得大诗人桂冠的重要条件。古今诗作中那些出色的长篇之作往往在文学史上赢得了突出的地位,希腊史诗《伊利亚特》、《奥德赛》、歌德的诗剧《浮士德》、但丁的《神曲》、艾略特的《荒原》,包括洛夫的《漂木》等等,这些数千行乃至上万行的鸿篇巨制,都是文学史上令千万读者瞩目的长诗力作;屈原的《离骚》、乐府诗《孔雀东南飞》、《木兰辞》、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李白的《蜀道难》、白居易的《长恨歌》、《琵琶行》、吴伟业的《圆圆曲》等等也都是中国古典诗歌长诗的名篇。但与此同时,也有不少篇幅短小的作品在文学史上占据着引人注目的位置,它们因其形制短小、诗意隽永而凸显出作者的工力和才华,成为千古不朽的名篇。中国古典诗词,特别是唐人的五、七言绝句(以五言绝句形制最短)堪称短诗的代表。王维的《竹里馆》(“独坐幽篁里”)、《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杜甫的《八阵图》(“功盖三分国”))、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李商隐的《登乐游原》(“向晚意不适”)、杜牧的《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等等,这些言约义丰、辞近旨远的唐人五、七言绝句都是以少胜多、流传千古的佳作,它们以凝炼的语言创造出隽永的诗意,或在禅意,或在历史、哲思、人生、山川形胜、人情物理等诸方面为读者带来耐人寻味的美学品味和想象空间,于尺幅中见万里,千百年来给读者以无尽的感发或人生、历史的思考。
计有功在《唐诗纪事》中特别提到诗人祖咏在进士考试中,打破唐代应试规则,以一首五言绝句交卷的故事。祖咏年轻时到长安应试,试题是《终南望余雪》,要求写出一首十二句的五言长律。但他仅写四句就交卷了。考官问他为什么不写完,他回答说:“意尽。”由于试卷不符要求,祖咏这次落第,但他这首诗却成为千古称道的名篇。试看这首诗: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终南望余雪》
诗的一二句写远望终南山北岭余雪,寒光闪闪,高入云天;第三句写雪后初晴,第四句写初晴时长安居民的感受(因余雪融化而“增暮寒”),从而突出余雪的威力,正如前人所言:“明霁色,而长安万户,便觉生寒,则终南之高寒可想”(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流露出诗人对雪霁后长安居民寒冷的担心。全诗四句,紧扣诗题,起承转合,意脉清晰,将原本要求的五言长律写成了一篇五言绝句,却把要表达的情感和思想浓缩在四句诗中,堪称一篇言简意赅的好诗,也体现了作者对科举陋习的一种挑战。像《终南望余雪》这样具有美学品格的小诗和前边提到的唐人五、七言绝句,都是着力以短小的篇幅包孕丰富的意蕴的佳作,它们不愧是镶嵌在中国诗歌史上璀璨耀目的明珠。
(三)
除了上述中国古典诗歌的经典以外,在中外诗歌史上也有不少写得很成功的现代诗短章。如德国大诗人歌德(1749——1832)的《浪游者的夜歌》就是相当出名的一首(歌德诗选集《野蔷薇》,钱春绮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
群峰一片沉寂
树梢微风敛迹
林中栖鸟缄默
稍待你也安息
这首小诗是1890年9月的一个秋夜,在魏玛公国任职的歌德登临吉克汉山时,在山上一座供猎人栖身的小木屋板壁上用铅笔即兴题写的,时年诗人31岁。该诗流传很广,海涅称它“有一种不可思议,无法言传的魔力”。它的中文译本有多种,译者有宗白华、林语堂、郭沫若、钱钟书、梁宗岱、朱湘、冯至、绿原、钱春绮等多人,都是文艺界、学术界的大家。
这首小诗是诗人歌德深夜静坐山林的独自凝思,抒发了诗人脱离尘俗,投入大自然怀抱的宁静,流露出诗人与大千世界相契合的泛神论思想。“安息”,是全诗的主词,也是诗眼,前三句写环境,勾画万籁俱寂的山林(群峰沉寂、微风敛迹、栖鸟缄默)第四句点题,写诗人自己,表达出歌德此刻的愿望:既然一切都安静了,也让我的身心走进物我一体的境界,安息在这山林中,和大自然融为一体。全诗四句,以朴实无华的语言,表达了一位山林朝圣者虔敬的心灵体悟,呈现出一种“无言之美”。30年过后,61岁的歌德,第二次来到这里,用铅笔将题诗的笔迹加深。又20年过后,耄耋之年的老诗人第三次登上吉克汉山,重游故地,目睹老屋墙上的题诗仍在,感慨不已,独自默念着诗句,老泪纵横。次年三月,大诗人溘然辞世。这首题写于吉克汉山老屋的诗作奇迹般地伴随、见证了歌德的一生,成为这位大诗人享誉世界的绝唱。舒伯特、李斯特等不少音乐家为它谱写了大量的乐曲,广为传唱。痖弦说:“至美而最有力量的诗是有灵魂的语言”(《《记哈客诗想》》),有灵魂的语言是不朽的。歌德的这四句诗堪与这一评价相匹配。
无独有偶,我国老一辈诗人卞之琳的《断章》也是流传较广的一篇短章,全诗也是四句: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卞之琳(1910——2000),一位毕生追求民族化的现代诗人,也是中国现代诗最富建设性的寻梦者之一。这首创作于20世纪30年代的小诗发表之后,在诗坛一度引起重视和反响。它展现的是诗人刹那间的思想脉动,全诗四句构成两个层次,通过诗中的两个画面,表现出事物息息相关、互相依存的道理,相对与辩证的关系:在生活中“你”既是欣赏风景的人,又是被别人欣赏、观看的对象;当你在为美好的明月陶醉时,你同时也正成为别人梦中的思念者。诗歌告诉读者,在这个大千世界上,人和人的关系都是一种相对性的存在,看起来各自独立,互不相关,实际上却互为依凭,互为存在。这首小诗语寓意深刻,以平实、质朴的语言说出了一个普遍的道理,通过人(同时作为主客、体)、桥、明月等意象的巧妙经营,创造出一个融哲理、诗意、趣味于一炉的耐人寻思的意象世界,体现了中国古典诗学言约义丰——即以最少的语言追求最丰富的诗意(“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学原则。《断章》这首质朴无华的小诗在艺术上达到如此高的境界,可以称为现代新诗短章的极致了。有学者说,有深度的语言,本身就是思想;诗歌语言的深度就是思想的深度。《断章》能成为中国百年新诗的传世之作,在于它将哲理的沉思与读者熟悉的意象融为一体,以富于思想深度的诗歌意象语言征服了读者。
藏之名山的不一定都是大部头的著作。一部数千行的长诗可以在文学殿堂尽显风流,一首几行的小诗也可以在古今诗廊绽放异彩,因为二者都具有经典的价值。“经”,权威也;“典”,典范也。中国古代诗歌的精品之作,和歌德、卞之琳这类活在在历史年轮上,给一代代读者带来感动,具有长久生命力的小诗,也是弥足珍贵的经典。
古代诗人曾有“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感叹;现代诗大家洛夫谈到自己的创作体会时说:“有时苦坐沉思,或绕室徘徊,偶然从袅袅烟圈中发现一闪(诗的)火光”(《<魔歌>自序》)。可见好诗来之不易。但好诗毕竟是古往今来的诗人和读者共同的期待:“文场供秀句,乐府待新辞;天意君须会,人间要好诗”(白居易《读李杜诗集,因题卷后》),愿今天的诗人和诗歌爱好者借鉴中外诗歌经典作品,创作出更多高品位、高质量,读者喜闻乐见的好诗。
作者:章继光 旅加学者,五邑大学教授(退休)
分享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